李文成

摘 要: 分析課標,設置教學目標,通過探究活動,培養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
關鍵詞: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分析本條標準,教學應該以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為基本要求,而讓學生學會解釋這種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是教學重點。課標還對完成這兩個方面做了具體要求,就是運用實例,即達成該標準的條件是能夠結合具體的城市實例分析其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分析和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掌握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關注自己周圍城市的發展和變化,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三、教學過程
【預復習成果檢驗,導入探究課題】展示“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的圖片并請學生進行辨認,進一步提出本課探究課題“如何通過合理的組合功能分區,從而使它們變成一座既有發展潛力而又美麗富饒的城市呢?”。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三個探究活動,幫助大家探究怎樣建立美麗富饒的城市,下面就請同學們進入活動吧。
【探究活動一】這些功能分區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什么呢?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到問題的答案。
生: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地域結構的模式有:①同心圓模式:城市各功能區不斷侵入和遷移。②扇形模式:交通工具影響。③多核心模式:地價、交通、居住等因素影響。
反饋活動:展示圖片“2014年嘉峪關市土地規劃圖”和“嘉峪關市南市區規劃圖”。
師:請同學們根據“2014年嘉峪關市土地規劃圖”和“嘉峪關市南市區規劃圖”分組討論并指出嘉峪關市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生:從兩幅圖分析來看,嘉峪關市城市地域結構模式應該是多核心模式。
【探究活動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師:這些功能分區是不是可以隨意組合呢?
生:不可以。
師:那組合時該注意些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2頁相關內容,并找出問題答案。
生: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城市內部結構的因素有:①經濟因素,這是主要因素。②其他因素。
師:對,下面我們先來研究經濟因素的影響。
展示幻燈片,通過學生的閱讀,主要研究經濟因素中的地租因素。
師:距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是影響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展示“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請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師: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遠近的變化有何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得出: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隨距離增加而遞減,商業變化最陡,說明其付租能力隨距離變化最急劇。
師:如果由各類用地的付租能力來決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圖中OA最有可能成為哪一類功能區?AB和BC呢?
進入學生活動:請同學分別飾演:房地產開發商,企業家,商人然后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地段,并闡述選擇原因,最后由全體學生共同填表。(略)
(展示“城市地租高低分布圖”,請學生回答問題)
師:影響地租的因素除了剛才討論的“與市中心遠近”之外,還有什么?
生:交通便捷程度。
師:下面我們通過閱讀來研究其他因素的影響。
展示教材23頁圖2.8“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舉例”,請學生總結影響城市內部結構的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①社會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與民族);②歷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歷史背景),展示“酒泉市鐘鼓樓景觀圖”,理解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后的功能分區有深遠影響;③行政因素(引導或劃分不同功能區)。
【探究活動三】城市地域結構會變化嗎?
播放“甘肅省嘉峪關市宣傳片”。
師:城市地域結構會變化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回答問題:①城市的地域結構會不會改變呢?②如果會改變,是受到什么影響呢?③城市的地域結構會怎么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成果總結:城市地域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它會面臨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各方面問題。因此,工業區外遷,商業區在內部擴大,城市地域結構也就隨之發生變化。
師: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探究,我們最終得出結論,要把城市建設的美麗富饒,就必須合理地規劃和布局各個功能分區。最后通過本課學習,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地理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