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輝,蔣東升,何衛東,劉方靈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現代社會傳承下廣西鎮圩瑤鄉猴鼓舞多元化發展研究
董先輝,蔣東升,何衛東,劉方靈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猴鼓舞是瑤族體育民俗文化代表之一。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研法、數理統計法、專家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據民族文化發展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與需要,結合廣西鎮圩瑤鄉猴鼓舞尋求現化發展路徑的思路進行分析。
瑤族;猴鼓舞;多元化;保護;傳承;發展;路徑
根據記載,猴鼓舞始于宋朝。瑤胞們為了感激猴王在戰爭中的幫助,用歌舞贊頌猴子的恩德,形成了猴鼓舞的雛形,成為一種祭祀祖先、傳承歷史的神圣儀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猴鼓舞成為農歷5月29瑤年——達努節必備的文化表演節目。“達努”在瑤語中是“不要忘記”的意思,為了紀念和平、慶祝豐收,瑤胞們宰羊、打糍粑、包粽子,吃百家宴等等。猴鼓舞的表演人數多寡不限,服飾、道具簡單。舞時,根據猴鼓的節奏明快、擊鼓多變,有舉鼓、跳躍、抓癢等動作。在達努節跳猴鼓舞,有效地強化了血緣關系,序化了血統,同時增強了群體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猴鼓舞蘊含著豐富的體育文化價值,折射出獨特的宗教觀、審美觀和價值觀,表現出吉祥、和諧的樸實民風,同時符合我國核心價值觀的追求。然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猴鼓舞面對傳承發展路徑單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斷層,資源匱乏,團隊層次不齊等問題。本文從現代環境下的多元化角度去研究,以找出瑤族猴鼓舞現代傳承新的發展平臺,以期達到對瑤族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發展,也對其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提供借鑒。
廣西上林鎮圩瑤族鄉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價值優越,依舊保存著古老神秘的瑤族風貌。文化是理性的實體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政府職能部門,對于一些符合國家政策和人民利益,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良好文化活動必將給予扶植和鼓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03年10月第32屆大會上便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和《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規范支持。直到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施行,終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憲法的形式作為立法依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第46號文件指出,發展體育事業和產業是提高中華民族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民族傳統體育在第46號文件指導下,體育產業部門根據市場需求和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已經開發了多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例如,民族體育旅游業。在地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規劃(2011—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體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等文件一經推出,以區運會、壯族“三月三”為代表的活動吸進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因此,無論是從全民健身趨勢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自上而下都給與高度支持,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可操作環境。其次,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猴鼓舞是鎮圩瑤族地區的精神文化代表,可以說是該區域的民族魂。它以歌舞的形式存在,包含著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以及手工藝技巧。因此,它具有較強的健身娛樂價值、商業價值、歷史文化價值。2002年《伊斯坦布爾宣言》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認為是創造性和文化創作的主要源泉”,所以猴鼓舞的文化再創造價值也不容忽視,如猴鼓舞詼諧幽默的表情、動作、猴鼓、配樂等都可以為創作者在猴年里提供創作靈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實現中華文化的振新,就需要從“多元化”角度去思考。多元化的簡要定義是指任何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員的組合,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真正意義不僅限于項目的挖掘和整理,關鍵是它能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傳播、發展。猴鼓舞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一瞥,要根據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趨勢,走產業化與全民健身有機結合的道路,在發展中體現原真、生態和多樣性的原則。所以,猴鼓舞的多元化保護也應該與多元化現代傳承結合起來發展。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的沖擊,少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應結合本民族優勢,充分利用資源整合后的科學規劃與管理。猴鼓舞的多元化現代傳承發展以多元化保護為前提,多元化現代傳承發展為保護提供導向;多元化保護走橫向發展和縱向挖掘道路,多元化現代傳承發展向橫向融合與縱向突破方向跟進。(圖1)

圖1 猴鼓舞多元化現代傳承發展與保護
2.1 鎮圩瑤族鄉猴鼓舞多元化保護的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決定了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中心在于其精神內核,猴鼓舞多元化保護也要避免膚淺的改造和機械的復制。因此,對猴鼓舞實現縱向挖掘和橫向發展。既是對瑤族猴鼓舞文化的自身挖掘整理和建設,也是對外來文化的重塑。在保護好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做到“西為中用,在自我保護”。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猴鼓舞具有典型的民族符號,針對民族性的特征,在建設瑤族博物館、資料庫、陳列館的同時將猴鼓舞的歷史、神話、儀式結合網絡信息平臺,發揮公眾號的大眾服務功能,同時收集回饋的建議,促進猴鼓舞的現代傳承發展。民族體育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基于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文化心理3種要素。鎮圩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復合產品開發和地理資源的整合將為第三產業帶來更多契機,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其次,根據生態系統的劃分,地域性加以區分了自然—經濟—社會的生態特征。針對區域特點,發揮政府主導、團體主動的作用,打造民族文化生態圈。根據我國相應政策和政府的相關文件,在南寧市下級縣鄉打造以瑤族為范例的文化生態圈,保留其原生態的民俗文化風貌,大力倡導綠色可持續經濟模式,走可持續的資源利用和順應自然的科學管理道路,為旅游業奠定基礎,切實打好民族、生態、文化3張牌。體育文化生態圈具有一定的生態周期,可持續的文化生態圈又不能保證民族文化衍生物的權益不受侵害。因此,以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根本大法,需要制定一系列地域性的體育IP。
2.2 鎮圩瑤族鄉猴鼓舞多元化傳承發展的路徑
文化全球化反映的是復雜多樣的文化關系,包括文化的交流合作及文化的碰撞對立。鎮圩地處東盟合作發展地帶,猴鼓舞的傳承發展上可借助“一帶一路”政策,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彰顯東盟合作發展標簽,走橫向融合、縱向突破的路徑。
將鎮圩瑤族鄉的地理環境優勢和瑤族特色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建立瑤族文化娛樂主體公園,吸引外來投資。以香港迪士尼樂園為例,除了迪士尼經典故事及游樂設施外,香港迪士尼樂園配合香港的文化特色,配備一些當地的文化娛樂設備、餐飲、酒店,包括青少年、親子、成人等組合式的娛樂設施。其在傳遞美國與本土文化的同時,實現了當地民眾的再就業。而瑤族文化娛樂主體公園既能作為旅游發展的核心之一,又能營造瑤族猴鼓舞傳承與發展的學習環境。其次,建立合作發展協會等組織,明確第三方管理部門的責任,避免市場混亂,互利共贏。既承辦相應的民族文化活動、會議,吸納各方體育文化特色,引進先進經營模式,“內化”與“外化”并用,并派遣主管人員“走出去,引進來”,又可依照國際管理經驗和我國法律要求,建立傳承人以及組織成員的注冊制度,統一安排,方便管理。再者,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如何才能在多方壓力下求得發展呢?在消費方面,以往我國改革多從國人的需求側改革,導致像去日本買馬桶蓋的事情多有發生。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舉措。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生態旅游同樣需要供需側改革。在同類生態旅游項目中,應該增加有效供給和結構優化,在供需平衡中發揮第三方管理者的作用,維護市場與合作組織的公平、公正、公開秩序。與此同時,政府在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也必不可少。而教育基地的建設在傳承猴鼓舞文化中,應發揮當地優勢,組建村寨、家庭、學校一體的教育平臺,避免因人口流失帶來的文化遺落。
在猴鼓舞的縱向突破中,打造網絡平臺,走O2O商業模式,充分利用支付寶和微信等現代化工具。以個人或組織的形式將復合產品和相關服務在淘寶、微信錢包、支付寶網上出售,增加銷售路徑,如淘寶團購旅游券、紀念品快捷支付等。其次,是通過明星推薦與電視真人秀表演,使民族性與現代性相結合。甄選與猴鼓舞文化內涵適合的明星,如素有“瑤家燕子”美名的廣西本土瑤族歌手陳春燕向網絡、電視推薦。再次,將猴鼓舞形象植入卡通、影視、3D游戲中,凸顯瑤族猴鼓舞的特色,彰顯瑤族同胞的性格。以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推出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為例,已然成為文化娛樂業發展的亮點。
現代多元化傳承發展與保護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旨在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和大眾化的角度進行探究,提出相對應的方法及措施,以滿足猴鼓舞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國際化、市場化和本土化的健康發展需要,也希望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發展提供參考和理論支撐。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存在的缺陷也將逐漸暴露,這對于其多元化傳承發展與保護的產生的結果,則需要更多的學者獻計獻策和相關部門的監督。
[ 1 ]盛琦.中外體育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4.
[ 2 ]徐輝鴻,郭富青.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標法保護模式的構建[ J ].法學,2007(3).
[ 3 ]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17).
[ 4 ]倪依克,胡小明.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 J ].體育科學,2006,26(8):66-70.
G85
A
1674-151X(2016)11-13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72
投稿日期:2016-09-23
廣西瑤族學會2014年立項課題:瑤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項目編號:YX1407);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2014年度課題:高校東盟留學生參與民族體育比賽中團隊合作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項目編號:YB2014090)。
董先輝(1992—),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何衛東(1968— ),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