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柱
談廣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研究價值
·唐正柱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廣西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燦爛瑰麗的民族文化。廣西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源流脈絡及內容結構來看,具有自己獨具一格、個性鮮明的特征。
一是源遠流長。近年考古發現表明,廣西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就有原始人在廣西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目前的考古發現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類進化證據鏈。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百色地區的舊石器遺址發現了4000多件舊石器。1998年相關考古研究成果發布后,“百色石斧”被刊登在美國《科學》雜志的封面,證明了中國廣西百色地區是古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廣西柳州地區的“柳江人”化石距今已有5萬年,是迄今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廣西來賓地區的“麒麟山人”被確定為屬距今3.6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距今約1萬年前的廣西桂林“甑皮巖人遺址”出土了10000多件史前文化遺物,其文化內涵和考古價值具有世界性影響,被中外考古界稱為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標尺和資料庫之一。遍布廣西各地的一系列不同的史前人類文明,是廣西民族文化的最初源頭。
二是豐富多彩。廣西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了豐富厚重、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比如廣西最具代表性的稻作文化、花山文化、靈渠文化、山水文化、歌謠文化、銅鼓文化、服飾文化、客家文化、邊關文化、海洋文化和紅色文化等,都是廣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創造并共同享有的。廣西先民是最早把野生稻轉化為栽培稻的族群之一,廣西因此也被稱為稻作文明的發源地。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花山巖畫,被列為2016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廣西的靈渠將長江和珠江兩條水系連接起來,是中國嶺南最古老的運河,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并稱“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廣西山水甲天下,這里誕生了一大批的山水詩、山水畫,近年來更是創新性地孕育出了山水實景演出。廣西被譽為“歌海”,是歌的海洋,歌唱是廣西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人們把歌謠當成重要的精神食糧。廣西是銅鼓之鄉,廣西出土的銅鼓數量以及目前仍在民間使用的傳世銅鼓數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廣西各世居民族的傳統服飾,制作精美、艷麗多姿,更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歷史記憶及民族文化內涵。廣西東南部的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廣西既沿海又沿邊,邊關民俗文化獨具風情。廣西合浦是中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合浦近萬座漢墓出土的大量來自西洋的琉璃、水晶燈等文物,見證了當年對外商業貿易的繁華。廣西是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的地方,是紅七軍、紅八軍的誕生地,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傳統。
三是開放包容。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各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態,所以廣西民族文化在萌發時期就呈現出了多元性;在此基礎上,廣西各世居民族并沒有固守自己的文化,而是積極敞開胸懷,對外來的、異質的文化主動引入、吸收和消化,達到兼收并蓄,從而使自己在發展中得到不斷的充實與創新。這片土地上很早就形成了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的文化特質。近年來,廣西民族文化除了繼續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國的不同類型文化交流互鑒之外,還特別加強了與東盟國家的文化往來,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了濃郁的東盟元素。如中國—東盟博覽會呈現出國際性、民族性、時尚性相統一的特點。當前,廣西更是抓住國家深入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機遇,充分發揮廣西與東盟陸海相連、人文相近的獨特優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加強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梢哉f,在與外來文化不斷交流、交鋒、交融的過程中,廣西民族文化不斷創新、不斷繁榮、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
四是務實樂天。廣西自然風光旖旎,可以說遍地都是青山、滿目都是綠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西不僅山美、水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更美,青山綠水哺育了勤勞善良、熱情淳樸的廣西各族人民。廣西人追求綠色生活理念,他們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不浮不躁、不爭不喧,一向踏實苦干、樂觀開朗、與人為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著本真的天性。這種天性里面有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有浪漫多情、狂野不羈的自由精神,有平等互助、和睦共處的和諧精神,還有對自然的饋贈、對他人的幫助念念不忘的感恩精神,等等。總體上,廣西各族人民具有務實、樂天的特性,在并不富饒的土地上耕耘著金色的希望,收獲著讓人艷羨的快樂。廣西各民族人民共融共和、共生共長,同時與外來人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諒解,共同營造了和諧、和睦、和平、和美的氛圍,共同守護著綠色的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廣西要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總書記賦予的“三大定位”,實現“兩個建成”的目標,同樣需要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廣西民族文化是一座有待深入挖掘的文化富礦,有必要對其進行整體性、系統性、開拓性、創新性的研究。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已經成為廣泛的共識,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廣西民族文化的價值愈加凸顯,發展的天地愈加廣闊,廣西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愈加大有作為。當前廣西的諸多文化現象,尤其是文藝創作與批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產業發展、對外文化開放合作等各領域亟待研究者從學理層面進行深入調研、尋求創新發展的對策。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對深入開展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的研究,對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是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陣地和學術平臺,是廣西文化建設的新型智庫。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廣西省戲曲改進委員會和1985年成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藝術研究所。2005年設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2010年設立廣西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多年來,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擔當民族文化藝術、文化產業發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學術研究考察等使命職責,主辦了《民族藝術》《歌?!返葍炐憧?,承擔了“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廣西卷”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出版了一大批學術著作,參與創作了一批民族藝術精品,為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組織出版《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學術文庫》,這是文化自覺的張揚、文化自信的體現、文化自強的行動,有利于集聚力量,在新的起點上促進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科研事業發展,夯實研究的厚度,提升研究的高度,挖掘研究的深度,拓展研究的廣度?!稄V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學術文庫》的出版,有助于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有助于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民族創造力。我們期待,廣西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文系作者為《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學術文庫》所作的總序)
唐正柱,苗族,廣西文化廳副廳長,廣西文聯副主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