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農信社全面風險管理路徑。
關鍵詞:農信社;風險管理;路徑
農信社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緊密圍繞發展戰略,制定風險管理戰略目標,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完善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創新風險管理方法,加強風險管理隊伍建設,培育風險合規文化,逐步構建覆蓋全面、管理科學、運轉有效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一、全面推進信用風險權重法
計劃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全面推進信用風險權重法計算。具體推進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一是計算各類表內風險加權資產時,要從資產賬面價值中扣除相應減值準備,然后乘以相應的風險權重。二是計算各類表外風險加權資產時,應將表外項目名義金額乘以信用轉換系數得到等值表內資產,再按表內資產的處理方式計量風險加權資產。三是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根據《資本辦法》規定,對各類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并準確計提監管資本。對于借助通道投資形成的資產,要按照“穿透原則”采用基礎資產的風險權重;對于委托貸款、委托投資、非保本代客理財、遠期資產購買等表外業務,要按照實際承擔風險計提資本。四是要確定現金類資產、對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債權、對公共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債權、對一般企業的債權、對符合標準的小微債權、對個人的債權、股權和非自用不動產等的劃分標準和流程,做到分類準確,對應的加權風險資產計算精確。
二、建立信用風險限額管理辦法和建立信用風險內部報告體系
要建立風險限額管理辦法,分別確定重點客戶限額和組合限額的設置方法和具體流程。建立限額監測報告制度,設置相應監測指標,重點監測接近限額的重點客戶和組合客戶的風險情況,并深入分析,提前制定風險防控措施。對于突破限額的,要認真分析原因,及時采取措施,降低信用風險。同時要建立限額主動調整機制,限額變化必須經高級管理層審核通過。對于集中度風險,要建立集中度風險管理流程和風險緩釋工具,對行業、地區、單一客戶等集中度指標進行限額管理,并制定突破限額的風險處置流程。
要建立信用風險內部報告體系,明確各類信用風險報告標準格式、報告流程、報告頻率、報告崗位和報告責任人。明確信用風險報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風險總體情況、不同類資產的遷徙情況、監管資本變化及變化原因等,要確保董(理)事會、高級管理層、信用風險主管部門能夠及時掌握資產組合信用風險變化情況,為防范信用風險提供決策依據。
三、開展市場風險標準法建設
風險管理部門牽頭,相關配合,建立健全市場風險治理框架、確定賬戶劃分管理辦法和市場風險管理政策。
1.健全市場風險治理架構。根據董(理)事會承擔對市場風險管理實施監控最終責任,風險管理部門負責落實董(理)事會審批市場風險的管理戰略、政策和程序,落實董(理)事會確定可以承受的市場風險水平;根據高級管理層負責對本機構市場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落實高級管理層定期審批交易賬戶的交易策略和銀行賬戶投資策略,確保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發生的業務與董(理)事會批準的風險偏好保持一致,及時掌握本機構市場風險管理情況,對于可能發生的重大不利市場風險變動及時做出應對策略。明確計劃財務部在推進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的職責。計劃財務部要準確劃分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識別交易中交易對手風險,采用金融質押品和凈額結算等手段進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部門要及時監測和定期評估市場風險,制定市場風險管理辦法,修訂管理流程。審計部要定期對市場風險進行內部審計,及時評估風險情況并提出整改意見,跟蹤整改情況。
2.確定賬戶劃分管理辦法。計劃財務部負責制定銀行賬戶、交易賬戶劃分標準、管理政策和程序,根據銀行賬戶和交易賬戶的性質和特點,分別采取相應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方法,并按照監管要求計量市場風險資本。
3.制定市場風險管理政策。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建立市場風險報告制度,包括交易性市場風險的日常報告、非交易性市場風險的定期報告、市場風險的監控報告、估值和損益的計量報告等。建立完善的市場風險監測辦法,每日監測限額使用情況。根據發展戰略、風險管理能力和外部市場環境確定市場風險偏好,風險偏好要有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要以單筆交易為基礎、組合交易為對象,開發適應本機構業務規模和業務復雜程度的風險管理工具,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平臺,制定詳細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評估和監測等操作流程。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保證金、期權、互換、信用衍生品等工具對沖市場風險敞口。要建立重大市場風險處置流程,確定市場風險的風險限額,并在限額內設定預警值,制定突破限額預警值后應采取的措施。短期內,至少要采用頭寸限額、集中度限額、敏感性限額和止損限額來進行風險管理。
四、積極推進操作風險基本指標法建設
風險管理部門牽頭,各業務管理部門配合,健全操作風險公司治理體系、操作風險管理政策體系等。
1.健全操作風險管理的公司治理體系。風險管理部門負責落實董(理)事會操作風險管理戰略和總體政策,向董(理)事會報告操作風險管理總體情況、高級管理層處理重大操作風險事件情況,監控和評價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執行情況。負責落實高級管理層建立的與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制定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和操作規程,督促各部門切實履行操作管理職責,確保操作風險管理體系正常運轉。
2.建立操作風險管理政策體系。風險管理部門負責按照董(理)事會、高級管理層要求制定本機構統一的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建立適當的操作風險管理權限和責任,建立和完善操作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程序。建立操作風險報告程序,明確風險報告路徑、頻率,定期監測并報告操作風險狀況和重大損失情況,針對潛在操作風險建立早期預警機制。要明確操作風險分類標準和類型,對操作風險的識別、監測、評估、控制、緩釋和報告等管理流程進行詳細規定,建立操作風險雙線報告制度。風險管理部門要明確操作風險的資本計量方法、分配標準和考核流程。對現有和新推出的重要產品、業務活動、業務程序、信息科技系統、人員管理等,及時進行操作風險評估。建立操作風險管理在業務部門、操作風險管理部門和審計部門的“三道防線”機制,暢通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審計部負責定期檢查和評估操作風險管理體系運行情況,對新出臺的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制度進行獨立評估,并向董(理)事會報告。
3.制定業務連續性管理辦法。業務發展部牽頭,風險合規和信息科技部門配合制定完善業務連續性管理辦法。從管理政策、組織架構、管理工具及預案建設(包括科技系統、基礎設施)等提出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建設目標。要加強業務連續性管理政策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等建設,制定和完善業務連續性管理政策、業務連續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辦法、業務影響分析模版、業務風險分析模版、預案制定模版等,明確業務影響分析、風險評估、預案建設等業務連續性管理日常工作的要求和基本流程,明確突發事件響應及業務恢復基本流程。
4.制定外包風險管理辦法。信息科技部牽頭,辦公室、風險合規及相關業務部門配合,制定統一的外包風險管理政策,明確外包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和職責分工,明確外包業務范圍,規范外包業務管理流程及權限,制定外包業務風險評估及盡職調查相關內容。明確外包業務的分包及轉包相關事項,明確外包業務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機制,對外包業務風險進行持續監督管理。
五、強化流動性風險體系建設,嚴控聲譽風險。
風險管理部門牽頭,計劃財務、資金營運和辦公室等部門配合推進流動性風險體系建設。對于流動性風險,應制定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流動性風險監測管理辦法、流動性壓力測試和應急預案。提高流動資產和核心負債的穩定性;嚴格執行流動性指標,加強流動性風險的識別和監測;加大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制定分層次的流動性資產儲備、救助應急通道和應急預案,提高流動性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同時,由綜合管理部門牽頭,風險合規及相關部門配合,完善聲譽風險管理辦法,明確聲譽風險管理的類別和等級,以及應對聲譽風險的報告和處置流程,積極協調聯動各方,妥善處理聲譽風險,嚴防風險擴散蔓延。
總而言之,農信社只有通過全面推進信用風險權重法,建立信用風險限額管理辦法和建立信用風險內部報告體系,開展市場風險標準法建設,積極推進操作風險基本指標法建設強化流動性風險體系建設,嚴控聲譽風險,全面風險管理才能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作者簡介:郭玉紅(1969.05- ),女,達斡爾族,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大學本科學歷,畢業于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1986年12月參加工作,經濟師、助理會計師,中共黨員,現任新巴爾虎右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