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文靜
重大災難事件新聞發布會的話語建構與傳播
——以“東方之星”翻沉事件為例
文/宋文靜
新聞發布會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話語交際類型,它公布信息和傳達觀念,成為媒體和公眾索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重大災難事件的新聞發布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以“東方之星”翻沉事件的十五場新聞發布會為依據,結合十五場發布會的相關視頻和新聞發布文稿,對發布會的話語和話語的建構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
(1)詞匯:鐘愛使用“集體詞匯”,時間觀念較強
“東方之星”翻沉事件新聞發言稿中有明確的時間詞,如“6月1日晚上9點28分左右”、“客船共載有454人”、“截至2日晚21時”、“截止到下午三點”、“當天晚上20時開始難船扶正起浮工作”等等,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
(2)表達方式:記敘為主,舉出具體的動態事例,以情動人
在信息發布的過程中,參與救援行動的各支力量,武警、消防官兵以及醫護人員也在發布會的現場,進行了對事件現場情況的轉述和通報。例如,在6日下午召開的“東方之星”第十二場新聞發布會現場,廣州軍區參謀長劉小午幾度哽咽,給現場媒體講述了官兵們進船搜尋“東方之星”最小遇難者的過程,多名參與前方一線救援的官兵代表,也在現場講述了自己在救援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廣州軍區舟橋旅旅長曾從華講到:“官兵們連續奮戰了四天四夜,基本上都沒有休息,大家完成任務以后,只要一躺在江艇上,馬上就能睡著,但是只要指揮員一聲令下,同志們有任務!我們的戰士就立即從江艇上彈起,迅速精神煥發地投入到各項任務中。”雖然代表們講述的話語并不具有十分濃厚的感情色彩,但依然能讓公眾感受到真實的情感。
(1)不同的話語表達不同的立場
“東方之星”事件的信息發布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政治權力話語來體現政治高度。國家政府職能部門及時出面主持召開新聞發布會,體現出我國政府對這次災難的立場和態度,能讓公眾借助這些政治權力話語了解災情信息。新聞發言人多次引用國家領導人的話語來強調當務之急便是搶救生命。總參謀長助理馬宜明表示,“我們多一分努力,被困者就多一分生還希望。”“只要有半點希望,我們就要盡萬分的努力,決不放棄。”這些政治權力話語表達出了對生命的尊重。“東方之星”事件的新聞發布會中也彰顯了知識精英話語的作用。發布會現場邀請了各有關方面的專家,涉及到氣象部門、船舶設計方面以及醫學專家等諸多領域,借助他們的話語指導救援。例如“東方之星”第十一次新聞發布會中,針對現場記者提出的“為何沒有第一時間切艙搜救”問題,重慶長航中山艦水工救撈事業部總經理、高級船舶起重師羅小云,作出了正面回答:“如果一開始就切艙搜救,就是‘犯了大忌’。因為這艘2200噸的沉船瞬間翻沉時,艙內空氣被擠到上層。如果盲目對沉船進行切割,讓空氣跑掉,沉船失去浮力,就有可能沉沒,幸存者也會因為呼吸不到空氣而失去生命。”這群知識精英的主體可以是各類知識學者,也可以是精通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具有深度的見解能夠為災難的救援提供可靠依據,加深受眾的認知。
(2)話語表達具有道德取向
縱觀“東方之星”翻沉事件的新聞發布活動,其話語在表達時具有鮮明的道德取向。災難救援中,搜救官兵在船艙4樓前艙的一等艙內發現一名3歲小女孩的遺體,搜尋到這名小女孩的官兵回憶:很多艙室內雜物橫陳,需要特別小心。先把雜物清開,然后進去慢慢地把她抱出來,因為要尊重遺體,不能蠻干,弄傷了她 ,把他們當自己親人來看待。話語表達者沒有刻意表現悲痛,僅用平實的話語進行敘述,體現出一種對于生命的珍惜和愛護的人文情懷。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人們是無法在事先有任何心理準備的,他們目睹死亡,面臨生存威脅,這會讓他們產生憂慮和恐懼的心理,但從事故發生后的這段時間看,無論是政府、媒體還是社會各界,都團結在一起,時刻在傳達著對生命的堅持和尊重,傳達著愛與被愛的理念,這讓災難中的受害者得到了幫助,讓遇難者家屬感受到了來自全社會的關愛,也讓所有關注這一事件的受眾的心靈得到安撫。此刻,受眾是能夠從這些信息中得到愛、歸屬和尊重的滿足的。
從我國政府災難新聞發布會的話語傳播中可以總結出,話語的傳播基本上都遵循同一順序的框架:公布事實、做出承諾、嚴厲問責、盡力善后。我們要明白,新聞發布會的話語體現著傳播主體的價值立場,它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產物,其一字一句的推敲,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在建構著現實與傳播信息。盡管我國在重大災難事件中的新聞發布會還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但也能看到我國政府部門所做出的努力,其在話語的組織建構中遵循“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積極發揮社會的共同力量,傳播中滿足受眾的真正需求,一個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形象正逐步在公眾心中樹立。
宋文靜,河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