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創意,重塑文化
2016年第16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為“數字創意,重塑文化”(Digital Creativity: Culture Reimagined),足以見得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與革新,傳統文化產業的各個環節均日趨改變,嶄新的生產、發行及消費模式已滲透進文化領域,數字創意沒有邊界。
創意通過數字技術的包裝,將文化產品和服務以一種多元化的狀態呈現于消費者面前,各類文化產品轉型至網絡平臺,加快并拓寬了傳播速度和維度,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極大地鼓勵并促進了文化經濟的發展。我們在享受數字創意帶來的利好的同時,必須注意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通過數字技術,傳統的文學、美術、音樂、攝影、動畫、電影等作品均可以轉換成數字編碼進行表達,這些數字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極易被他人復制或剽竊,各國現行法律中并未明確規定其保護方式,網絡版權的保護勢在必行。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盜版侵權模式變得極為復雜且隱蔽。網站、文檔分享平臺、云存儲、應用軟件等的侵權模式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利益鏈條,這些日漸猖獗的網絡侵權不僅損害了作者的權益,更加影響到專有版權媒體的利益,給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帶來了負面影響。《2015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2,118件網絡版權相關案件,同比增長28.3%,國家版權局也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來規范網絡云存儲空間版權及網絡轉載版權秩序,打擊智能移動終端第三方應用程序侵權盜版,加強網絡視頻版權的重點監管。
近年來網絡版權領域呈現出三個很明顯的現象:侵權者缺乏法律觀念、權利人缺乏維權意識、消費者缺乏付費觀念,比如微博或微信公眾號每天都在轉載大量未獲授權的作品,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新型網絡侵權手段不斷衍生,權利人無法預測。侵權損害的法定賠償標準明顯偏低,司法成本偏高,使得權利人的損失難以得到充分彌補。涉及到網絡版權保護的問題無論在學界或業界均極具爭議,因此在進行學理探討的同時,國家仍需探索實施懲罰性的賠償機制以及完善權利人的維權機制,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使得貌似“野蠻生長”的數字文化產業在有序的狀態下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