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力
【摘要】政府審計與法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法治建設推動著審計的發展,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審計是法治建設的工具,通過審計活動的開展,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完善。審計與法治,共同致力于我國社會的發展。實現良好的國家治理,建設廉潔、高效、法治國家,推進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法治;審計;關系
一、法治建設推動著審計的發展,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而審計的監督職能又是因應法治政府的需要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產生。審計工作的開展依賴于我國的法治體系,并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和手段。
(一)法治體系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審計的機構設置和監督職能是由憲法賦予,審計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依賴于法律作為其堅實的后盾。如果沒有憲法和法律支撐,審計機關就無從建立,更談不上對被審計單位和特定事項進行審計監督。
(二)法治建設規范審計執法行為,規避審計風險
憲法與審計法共同確定了審計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依法審計,依法審計要求審計機關必須在法定職責的范圍內開展審計活動,按照法定權限實施具體審計行為,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計監督,對違反法律規定的職責、權限、程序的審計行為,審計機關與審計人員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依法審計要求審計機關與審計人員在行使審計權力時,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全面準確地履行職責,既不能履職不到位,更不能越權亂作為,要切實依照法律規定的職責,對各項違規問題依照法律查清查透,真正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履行法律賦予審計的權力與職責,規避審計風險。
(三)法治建設的發展,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
法治建設的發展不斷推動著審計質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上位法律規范審計執法行為,要求執法人員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審計,規范審計人員審計程序合理化、合規化;二是法治建設為審計績效提供保障,審計的處理處罰決定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依靠法律來監督完成落實整改;三是法律較好地約束了審計公權力,防范了審計風險,避免了權力的恣意妄為。法律給予審計監督的權力,也對權力的行使方式加以規范,提高了審計效能,強化了審計質量。
二、審計工作的深入持續開展,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不斷完善
(一)通過審計監督,推動我國法治化建設的發展
審計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審計的重要職責。審計機關通過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廉潔勤政和履職盡責情況,遏制腐敗亂作為,有效制約權力運行;通過開展專項資金審計,保證財政資金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通過開展績效審計,促進政府依法履行職責與義務,依法行政的責任與意識;通過金融審計,企業審計,使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效益性與合法性得到有效監督。審計機關通過開展審計工作,揭露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能。審計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力與義務,本身也是踐行依法治國的方略,推動著我國的法治化建設。
(二)通過陽光審計加強民主監督,推動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
民主與法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發展民主必須健全法制,促進民主法制化、法律化;而法治也必須以民主為基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審計受人民委托執行審計監督的職能,通過審前公示、審計調查記錄、整改上報和結果公告等項制度,對重要事項進行揭露,讓人民群眾普遍參與監督,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深入了解現行機制存在的問題,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完善法律法規。相關制度能夠促進政府部門依法理財和依法行政,推動政府行為的透明化與公開化,化解防范社會矛盾,推進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維護國家法律的權威性,保證各項法律法規落實到實處,推動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
(三)通過審計的反饋、督查和倒逼機制,促進法律制度的完善
審計機關深入被審計單位,了解現行體制機制制度下存在的問題,促使被審計單位建立完善內控制度,督促有關部門整改落實,向有權部門反饋意見,倒逼相關體制機制和制度的改進和完善,促進法治體系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審計及早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感知風險,防止有苗頭和普遍性的違規問題蔓延成違法問題,維護法律的權威;二是通過開展審計調查,了解已制定法律制度的貫徹執行效果,發現法律法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向有關部門反饋,為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與完善提供參考依據;三是通過審計發現的問題,通過現象看本質,從深層查找原因,提出審計建議,倒逼體制改革,促進建立健全法規制度,推動法治化建設進程。
三、新形勢下審計發展與法治建設的新方向與新思路
(一)構建新形勢下的審計法律法規體系,促進審計的科學發展
審計署發展規劃特別強調了審計的法治化建設,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審計法律法規,構建審計準則及體系指南,規范審計行為,推進依法審計”。新形勢、新方向和新思路下強化審計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一是要牢固樹立科學審計的理念。二是要建立完善有關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三是要汲取其他地區其他國家的先進做法與經驗。四是要建立追究問責機制,建立健全民主法律體系。五是提高審計隊伍的法治理論修養。
(二)創新審計方式方法,促進國家法治建設的完善。
新形勢下,審計要不斷地推進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一要在思想上轉變,創新審計理念。二是在內容上創新。三要在方式上轉軌,創新審計方式。四是要在管理上轉嚴,創新審計管理。只有審計工作不斷推陳出新,深化審計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對國家的法治化建設真正起到建設性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對審計執法人員的教育培訓,為法治建設輸送高水平審計人才
法治建設要求審計人員高效能地履行審計職責,依法審計,就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普法、學法宣傳教育和“人、法、技”建設。一要組織審計人員學習法律。二是講解典型案例,開展審計人員警示教育。三是通過實踐,促進學法與用法相結合。提高審計人員的依法審計的意識與能力,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推動法治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炳.依法治國決定著審計的方向[EB/OL]
[2]陳麗華.淺析國家審計與法治建設的關系[N].中國審計報,2014073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