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芳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對于博物館而言,我們的職責是“深度挖掘藏品價值及其所蘊涵的歷史信息,再將研究成果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示在觀眾面前。從而讓觀眾了解歷史,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其中,“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展示能力,吸引更多觀眾,并能讓觀眾接受的信息量最大且質量最高”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在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博物館人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了成效,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是,就好比春晚,永遠跟不上觀眾的步伐一樣。我們應該做城市文化的引領者,而不是追隨者。
一個好的陳展一定能夠觸及到公眾的心靈深處,引起共鳴。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有創意、令人腦洞大開的智能產品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一個稱得上精品的展覽必須符合兩個標準,一是內容設計要深入淺出;二是形式設計要有創意,能夠吸引眼球。博物館人員研究藏品,靠得是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內容設計這方面可以說是內行是專家。但從陳展方式、展示手段來講,我們并不專業。展覽要出彩,首先設計理念應該走在社會前沿。展覽制作方面應該采用前沿科技。在這方面,個人覺得地市級博物館遠達不到。原因諸多,主要有:
一、博物館人員創新思維不夠。在博物館搞業務做陳展的專業人員,基本不是學歷史的就是學考古的,要不就是學美術設計的,或是博物館相關專業的。在博物館這種工作環境中,思想逐漸被禁錮。對于陳展設計、文化產品開發、宣傳營銷等沒有開拓性的思維。
二、接受當前高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的信息不及時、信息量不夠大。不能準確判斷前沿科技與陳列展覽的結合點,也就無法在陳展設計制作中運用。
三、陳展經費不足。滿足不了布置一個高水平展覽的需求。現在不少地市級博物館新建或改建,動輒上億。博物館建筑成了這個城市的形象,硬件設施十分過硬。但是到了軟件建設上,也就是涉及文物征集、陳列展覽等工作,卻資金缺乏,舍不得投資。很多博物館金玉其表,空有一幅好皮囊。
要想讓中小型博物館展覽火起來,而且常熄不滅,只有解放思想這一條路。這就要求我們要創新性學習,開拓思維。不僅要學習專業,學習營銷,而且要及時了解高科技發展。把高科技引進展覽中,并且找準商業經營模式與博物館經營模式的契合點。用最有創意的思維,最新的技術把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東西呈現給公眾。
1 展廳內使用全息投影等高科技
這里所說的高科技,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聲、光、電技術。而是全息投影這類前沿科技。當然,由于受場地及資金的限制,不可能每個展柜、每件文物都能用這些技術來展示。我們可以有選擇的、突出重點、突出亮點。比如有的展廳內有實景展示,最普通的方法是,用一些特殊材料,比如玻璃鋼之類,做人物或場景模型,模型后面是立體感較強的背景畫。這種展示方法簡單、投資少。但是形式單調,吸引不了觀眾。近些年,國內的各類博物館、名人故居、百年古鎮、歷史名街、主題公園、遺址公園、城市規劃展示館等逐漸開始應用起幻影成像技術。這種技術已經在國外廣泛使用,優點在于它成像逼真,立體特效很炫,無需戴3D眼鏡就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而幻影成像僅僅只是全息投影的一個部分,相比較而言,幻影成像技術要比全息技術簡單得多。所謂全息就是在各個角度都能看到3D的像。如果我們把這項技術應用于場景布置中,將人物、場景及背景用全息技術展示出來的話,觀眾將會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
2 展廳外互動項目引進AR增強現實交互技術
現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人明白了與觀眾“互動”的重要性。為滿足觀眾與博物館互動的需求,各地博物館開發出了一批有博物館特色的動手參與項目。例如2012年西安半坡博物館青少年互動體驗活動——“史前工場”。原始工場設立了8個項目,包括鉆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神奇的尖底瓶、 石器時代、 原始服裝秀、植物染色、心中的半坡、原始鉆孔。讓孩子們回到了6000年前的氏族社會,體驗原始人生活。類似互動模式還有很多。有的博物館教孩子們做陶藝;還有的仿制考古現場,讓孩子們親身體會考古的樂趣等等。這些互動項目非常受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的歡迎。
筆者認為,在互動項目中完全可以加進AR增強現實交互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試想,一個古代遺址的信息以增強現實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觀眾不僅可以看到遺址的文字解說,還能看到遺址上殘缺部分的虛擬重構。可以穿越回古代,和古人直接對話,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3 加強線上陳展營銷
商業上,線上的含義是指通過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燈箱、廣告牌等,將自己的品牌信息和促銷信息以軟、硬廣告的形式進行信息傳遞。通過無形的媒體發布信息如微信、QQ、微博等,都可以統稱為線上活動。當下,線上營銷已成為一種趨勢。
與商業不同,博物館線上線下營銷目的不是促銷賣東西,而是要通過營銷讓更多公眾知道、了解博物館,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參觀展覽。但是模式上與應該說與商業營銷大同小異。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數字化博物館、手機APP及官方微信。數字化博物館可以讓觀眾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訪問博物館,充分了解各類珍貴文物。手機APP的功能和數字化博物館差不多,優點是更便捷。筆者認為,目前最受歡迎的營銷方式應該是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功能是發布信息及與公眾進行線上互動,從而達到營銷的目的。博物館微信平臺不僅可以發布參觀、展覽和各種活動信息,還可以發布歷史、考古、博物館等相關知識,時事新聞及具有創新、創意讓人腦洞大開的文章。
線上互動可以參考商家促銷的模式。比如配合展覽,舉辦網上攝影、征文比賽,進行展覽投票、抽獎等活動。微信平臺上的發布的內容和活動要做到常換常新,保持新鮮感。
當然,線上營銷成功與否的基礎是該微信號的粉絲量多少。這就要求公眾首先關注博物館微信號。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可以做海報,甚至采用DM直投的方式。以達到增加粉絲量的目的。
4 多方籌措資金,解決陳展經費問題
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解決不好的話,引進高科技可以說就是一句空話。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創意,沒有資金也實現不了。而對于一個地級市的博物館來講,每年批復的展覽經費根本滿足不了我們這些創新需求。財政部門也不可能將大筆資金花在這方面。所以我們不能死死地靠國家,靠地方財政。陳展資金必須多方面去籌措。
1、找天使投資人合作。
現在國家政策鼓勵全民創業,一些年輕人有好的想法,好的創意。但苦于資金不足,理想無法實現。這種情況下,創業都往往會帶著自己的創意去找天使投資人給他們進行投資。我們是否也可以去找這種天使投資人。他們不一定是百萬富翁或高收入人士,而是任何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博物館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部室來做這項工作。
2、發動社會募捐集資。
博物館辦展覽是給公眾服務的。辦展之前,進行社會調查,廣泛聽取市民意見。將展覽方案及預算資金公布于眾,發動市民進行社會募捐集資。這樣既可以解決一部分陳展經費,也可以提高市民的參與度。體現了展覽全民參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個精品展做出來,民眾也會有一種自豪感。
筆者真心希望,我們中小型博物館可以館小,但心不能小。我們要做出文化內涵高,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展覽,去引領城市文化,帶動城市科技發展。我們的目標應該不止于提高市民文化素養,而是要去改變一個城市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