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形成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 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至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設計了“你認為故事中誰最可笑,為什么?請找出有關情節,讀一讀,演一演,說一說”等。這些問題具有目標性,問題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悅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可以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
在教授新課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范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并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課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教師還應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3 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即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可變示范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思考、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學習的氛圍。
4 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地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首先傾聽學生自己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于學生缺乏經驗與知識背景,由于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戲劇性變化。
作為教師,就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舉個例子來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地競爭,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5 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1、巧思妙設引入問題。認知沖突是激發學生認知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力。教師可巧妙地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關節點或易錯的地方設疑,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啟發性且難度相當的問題,吸引學生走進以其現有知識不能順利解決的問題中。當然,問題的情境創設要孕育著新問題,問題要生動有趣,要與新知識密切相關,要設疑布陣、造成懸念,要扣人心弦,使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導入新課,就會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知識的積極探索狀態,同時也顯得新課導入新穎自然。
3、啟發誘導,解決問題。啟發誘導、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把精力重點放在啟發誘導上,不能滔滔不絕地講,特別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解決問題,死記硬背問題的答案,只能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感知新知,嘗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后繼學習積蓄更多更大的經驗和力量。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了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著寫了起來。
4、運用新知,拓展創新。學生開始接受新知識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經過識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內化過程。因此,要讓學生在學中練習、練中提高,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并且以練習、發現、拓展、再練習、再拓展來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和思路,由原來的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
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與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究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于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