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太古里:金秋音樂盛事完美呈現
每到金秋十月,得益于太古地產贊助北京國際音樂節,兼具購物、餐飲、休閑、娛樂N重氣質于一身的三里屯太古里又多了一種打開方式:看演出。今年的音樂盛事再度升級,10月11日至28日,隨著16場不同風格的演出輪番登場,三里屯太古里金秋音樂之旅完美呈現。

“吳蠻與她的朋友們”演繹琵琶與西方現代音樂的完美融合
10月22日晚,太古地產贊助第19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重頭戲“太古之夜”音樂會在橙色大廳精彩綻放,廣州交響樂團與附屬青年交響樂團獻上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交響音樂會——“愛上莎翁”,讓喜愛高雅藝術的人們過足了癮。
2016年是英國劇作家、詩人、文學家威廉·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愛上莎翁”音樂會奏響了柴科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施特勞斯的交響詩《麥克白》、威廉·沃頓的《皆大歡喜》、沃恩·威廉斯根據《威尼斯商人》創作的交響詠嘆調《天籟》等多首改編自莎翁經典劇作的曲目。
由廣州交響樂團與附屬青年交響樂團的年輕樂手們聯合組成的樂隊,在青年指揮家景煥的帶領下,以年輕的視角全新演繹莎翁經典作品,用音樂向這位大文豪致敬。

格萊美獎獲獎者、世界首席琵琶演奏家吳蠻女士
現場觀眾感受到的不僅是莎翁戲劇的音樂魅力,還有“純音樂”的敘事能力。在這些年輕樂手的精彩演繹下,音樂再現了情節,音樂變得可以敘事。隨著旋律的時而舒緩,時而跌宕起伏,一幕幕熟悉的故事場景在人們眼中徐徐展開,觀眾仿佛置身于莎翁那支生花妙筆下的文學世界,甚至化身成故事中的主人翁,體味著其中的悲歡離合、人情冷暖。
而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家的觀賞需求,三里屯太古里在橙色大廳外的大屏幕現場直播整場音樂會,不少行人紛紛停下腳步,在北京深秋的夜晚,駐足聆聽。
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老朋友,作曲家譚盾又將他的新玩法帶到了三里屯太古里,10月22日在橙色大廳獻上《霸王別姬》《風與鳥的密語》兩部作品。
《霸王別姬》是一部結合了鋼琴與京劇青衣表演的雙重協奏曲。在這部作品中,鋼琴“飾演”男主角項羽,青衣“飾演”女主角虞姬。譚盾用了三段梅派唱腔,體現出虞姬那種心如秋水、美麗善良,以及愛人、愛國、愛天下的大愛情懷。
另一部作品《風與鳥的密語》以笙、琵琶等六種中國樂器模擬鳥鳴。譚盾特意將這些音調上傳至互聯網供觀眾下載,并在演出過程中引導觀眾用手機播放鳥鳴聲,與舞臺上的樂隊進行互動。打破了嚴肅音樂會演出中“手機靜音”的傳統,令人們耳目一新。

第19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太古之夜”音樂會
跨界音樂會是近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得益于時尚與傳統并存、潮流與高雅輝映的獨特氣質,三里屯太古里已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跨界音樂會的地標。
今年,不僅有享譽世界樂壇、獲得格萊美獎的琵琶演奏家吳蠻帶來的“琵琶行——吳蠻與她的朋友們”,還有柏林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安德烈斯·奧登薩默的探戈之舞旋律以及被譽為“紅號先生”的爵士長號手尼爾思·蘭格仁領銜的德意志爵士組合。
其中,吳蠻可謂是一位顏值與才華兼具的藝術大家。她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和西方現代音樂融合在一起,曾五次榮獲美國格萊美最佳演奏和最佳唱片獎的提名,并榮登《美國音樂》“全美2013 年度最佳演奏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演奏傳統樂器的音樂家。
在音樂會上,吳蠻與她的朋友們為大家獻上了極具創意的琵琶演奏、琵琶與現代多媒體影像視聽的結合、搖滾即興的炫技、打擊樂律動的節奏,以及來自西亞、北非、拉美的世界民族風情……
此外,歌唱家沈洋與年輕海歸創作團隊用跨界劇場藝術的手法,在音樂節舞臺全新呈現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
追逐、旅行、不肯停步的執著、難以言表的落寞,這是一份來自舒伯特時代的憂傷與孤寂,在聲樂劇場的演繹下,找到忙碌都市的共鳴,將音樂、舞臺與蒙太奇影像結合,呈現在以時尚、新潮為標簽的三里屯太古里。
10月26日至28日,這部具有創新意義的多媒體聲樂劇場《逐》在紅館連演3天。從燈火輝煌的三里屯太古里,走進音樂家在紅館筑造的這個小世界里,撲面而來的是與墻外喧囂截然相反的寧靜,人們在音樂的引領下找尋自己的內心世界。
難怪北京國際音樂節給出這樣高的評價:“這不僅是從古典到現代的跨界,更是帶領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的一大步。”
用新技術、新媒介創新呈現古典音樂是三里屯太古里今年演出劇目的一大亮點。時尚先鋒派荷蘭作曲家兼導演米歇爾· 范德阿3D迷你歌劇《湮滅》與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在太古里的演出,不僅是這兩部歌劇的亞洲首演,也是音樂節在歌劇呈現上首次將新視覺科技與舞臺藝術相融合,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欣賞體驗。
汽油桶做的沙發、滿地廢棄的箱子、啤酒瓶、安全帽、閃爍著“修復仇恨”字樣的霓虹燈……10月12日至14日,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在紅館連演三天五場。究竟浸沒在唐·璜的世界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現場的觀眾最有發言權:“導演黛西·艾文斯以浸沒式歌劇的呈現方式,破除了傳統舞臺的觀演方式。沒有舞臺和觀眾席的嚴格區分,而是在一個統一的空間里演出,唐·璜可能就在你耳邊演唱,而你也可能是唐·璜追求的下一個目標。這種方式是我們走近唐·璜的第一步,去感受他所處的那個外部世界,看他拿著手機撩妹,看他喝得昏天黑地,看他逐漸走向死神。你不再是一個旁觀者,好像變成了一個親歷者。”

而在橙色大廳,3D迷你歌劇《湮滅》徹底顛覆了傳統歌劇的劇場視覺體驗。《湮滅》透過一個中年男子(男高音)對其亡母感人至深的依戀與回憶,針對 “失去”“傷痛”“療愈”等一些生命中必會經歷的人性話題進行探討。奇特的是,男演員只存在于3D投影之中,通過巧妙的裝置布局與舞臺上的女高音產生互動。

更別出心裁的是,這些微型裝置不但制造出畫面,更制造出音樂。水滴、鐘聲及劇院現場的聲音,都成為歌劇原聲。在高科技的參與下,舞臺布景不再是與音樂割裂的單純裝飾,環境“活”了起來,音樂與戲劇達到了真正的融合。
對于三里屯太古里這場完美的金秋音樂盛事,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表示:“BMF(北京國際音樂節)當年進入三里屯,很多人都沒明白,現在大家能看到一個全新的體驗,從橙色大廳到紅館,逐步地推出,點亮三里屯這個地區文化的氛圍,很有意義。音樂節需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帶給大家一個超前的藝術上的發展方向和藝術的體驗,這可能是2時代更應該做到極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