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余萍
?
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趙余萍
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的道路,就是要做到以人為本,提高整體素質、保護土地和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集約利用資源、保障好糧食安全、促進城鄉資源、環境與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建國以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是我國城鎮化緩慢起步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鎮化水平只有10.64%,1978年,提高到17.92%;第二階段(1978~2000年)是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2%;第三階段(2001至今),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每年平均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按照這一速度,預計到2016年,我國將還有3.6億農民變成市民或長期在城鎮工作定居,到時候全國城鎮人口將達到10.7億。如果全國人口總量控制在15億左右的話,那么,我國城鎮化率將到達70%左右。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鎮化建設,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強調,城鎮化是我們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第一難點問題就是關于土地利用的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占世界總人口的20%。而可耕地面積我們只占世界的7%。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國城鎮化的最大制約因素。我們搞城鎮化建設,土地可以說是第一要素。這就形成了供求矛盾,也是城鎮化建設的難點之一。一方面,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土地存量資源有限。另一方面,土地糾紛頻繁發生,嚴重侵害農民權益。因此,如何破解土地供求矛盾,為城鎮化提供發展空間,將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難點所在。第二個難點問題就是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問題。第三難點問題就是關于資源環境支撐問題。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們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增長,對能源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可以說,能源資源的不足,對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我國環境污染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比如,在水污染方面。飲用水安全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在水質較差的地區會帶來健康和社會問題。還有一些化肥、農藥的使用會直接影響到土壤的生產力,改變了土壤質量,出現土壤流失、生物生產能力下降、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另外,目前,在我國多
數城市,還存在著“三廢”污染,噪聲污染、視覺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大部分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步伐緩慢。第四難點問題就是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問題。2013年國家發改委課題組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平均一個城市要建4.6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平均每個規劃建設約1.5個新城新區。調查發現,90%以上的地級市正在規劃建設新城新區。此外,12個省會城市一共規劃建設55個新城新區,其中一個省會城市要新建13個城區。一方面,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于城鎮化發展。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場建設不到位,造成雨水排除沒有出路,降雨量大時甚至造成城市觀海的“內澇”現象。另外,城鄉區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顯著的不平衡性。最后一點,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正日益突出。

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我國未來的城市化需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改變能源消耗過度和污染環境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向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轉變。第一點就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以往的城鎮化建設更多的是實現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聚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就是從原來的以單純重視經濟增長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第二點就是保障糧食安全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糧食是一種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300萬,這些弱勢群體收入低,食物時常得不到保障,會直接會威脅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政府應實行糧食救濟措施,滿足其基本需要。第三點就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第一條路徑是采取激進式的改革方式,以目前的身份證制度代替原來的戶籍管理制度,徹底取消就業、教育、醫療等各種制度與戶籍制度掛鉤的種種限制,以激進式的方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第二條路徑是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戶籍制度仍然保留,但是逐步淡化戶口的作用,逐步剝離戶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逐步恢復其管理功能,從而使得城市外來人口更容易融入城市,轉變為市民。我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因此,要解決好戶籍制度問題,促進城鎮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能夠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讓城鎮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好地享受城市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從而有效地提高人口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第四點就是推進低碳城鎮化建設。目前,中國的低碳生態城鎮建設已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嘗試規劃建設實踐。從近幾年城鎮化建設來看,我們國內很多城市,制定了“低碳規劃”和“低碳工作方案”,各城市的低碳發展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各地的“低碳規劃”或“低碳工作方案”基本雷同。一些城市名義上是發展低碳,根本上還是為了快速做大GDP,將重點放在各種所謂的低碳產業發展上,重新回到通過主導產業推動本地經濟的套路,這又陷入了重復建設的惡性循環當中。所以建設低碳型城鎮,不僅是口號,而且是必須。否則,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將難以為繼。所以,發展低碳建筑,我們應當選用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預計未來20年,全球50%的新樓房將會建在中國。所以建設低碳環保的建筑尤為重要。
總之,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采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新型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新泰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