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廣麗 劉瑞
?
東周貴族墓地銅豆的修復保護
◎ 馮廣麗 劉瑞
基本信息。宋莊東周貴族墓地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崗鄉宋莊村東、方寨村南,淇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銅豆出土于M18,是該墓群出土青銅器中的一件較為珍貴的隨葬品。豆盤及豆柄之間斷裂,一側缺失3CM,一耳有孔洞,通體有鮮艷的綠色銹蝕,豆盤內為藍色銹蝕并殘留有盛放物的痕跡。器物變形外,柄的斷裂處有缺失。
價值評估。銅豆是古代盛肉醬、調味品或黍稷之類的盛食器,它在青銅禮器中的重要性可在“禮”字中體現。“禮”字構造是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一個“豊”即豐字構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構成的“豐”字體現了祭器青銅豆在祈求豐收祭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當時上層貴族階級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器皿,隨著社會的發展青銅器逐漸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階層的象征,器型獨特而且地域和是時代特征明顯,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保護修復前對銅豆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是對其保存現狀科學評估,由于分析檢測的結果將直接或間接指導銅豆的保護修復工作,通過前期器物外表觀察、探討和多角度照相存檔的基礎上選取5處銹蝕樣品用手術刀細心剝離,樣品標明所在具體位置、顏色并裝入自封袋內以備檢測分析。
擬采用X射線熒光、X射線衍射儀、金相顯微鏡及傅里葉紅外顯微分析儀等手段,對金屬器物的合金成分、金相顯微結構及銹蝕物基本性能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檢測,并根據病害分析結果對青銅器病害機理進行了簡要分析。
青銅豆為鉛錫青銅,春秋、戰國時期含鉛量較高,澆口分散在底部與下腹交界的底模線處,鑄造過程中鉛錫在銅液內分布不均衡造成銅豆器壁上下鉛錫含量有所差異,受外力作用器底部位破碎,口腹碎片,部分的扭曲變形,因此修復保護的主要任務是無損矯形和低溫焊接修復成型。
結合觀測調查分析和儀器檢測分析結果,為銅豆的保護修復處理提供了充分的方法論指導,依據文物保護技術流程圖進一步制定出詳細的技術操作步驟。
技術操作流程:文物基本信息的采集→ 保存現狀調查與檢測分析 → 清洗處理器體污染物和斷面碴口 → 拼接 → 矯形→焊接(粘接) → 補缺 → 調色做舊 → 封護。
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 超聲波、手術刀、棉簽、刷子、臺鉗、C型鉗、推拉器、自制整形工具、數碼溫控烘烤箱、200W烙鐵、鉛錫、助焊劑、去離子水、丙酮、無水乙醇、石膏、硅橡膠、脫模劑等。
基本信息的采集:包括有發掘出土時的器物編號、入庫臨時登記號、名稱、來源、時代、質地、鑒定級別等,仔細測量各部位的尺寸,做好文字詳細記錄和影象資料的拍照留存。另外在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注意做好修復日志,包括日常工作時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難題的方法等。
收藏保存情況及分析檢測: 青銅文物出土時的現狀和收藏情況、尤其是文物保存大環境變動之后器表銹飾物的穩定與變化作為一個詳細觀測的重點,這是決定保留有益銹維持現狀不變及去除已經損害器物健康或正向無益文物長久生存蔓延發展的有害銹層問題的關鍵所在。檢測室借助精密儀器分析鑒定器物內部合金構造成分和判別銹蝕物優劣,為下一步修復保護文物提供科學依據。
器物的清理:對個別有礙文物觀瞻的附著銹蝕、表面污染物小心清理,其余穩定性能很好的銹蝕層加以保留;斷面在地下長期受物理化學等各種因素侵襲形成一層土垢薄銹,不利于比拼接合,用醫用手術刀和超聲波去除,便于拼對矯形。
拼接、器物殘留斷塊進行比對拼合目的是了解器物現存及缺塊的基本情況,弄清各殘片的位置及變形程度,修復保護工作的難易和必需的前期準備等做到心中有數,銅豆出土時盤及柄斷裂,經過拼對,基本完整,用彩色粉筆做記號,備用,豆蓋裂縫經拼對基本完整。
矯形焊接:主要采取工具整形法,整形是為了下一步斷裂處焊接做準備。對這件銅豆的矯形是從柄的斷裂部位開始的,一側由于受到擠壓而偏離圓心,豆柄外側套用圓環狀整形工具由外向內根據不同變形程度緩慢施加不同的力度,變形程度輕者可慢慢一次整合到位,程度重者則需要經過多次或數個工作日的努力,看銅質視進度矯枉過正保持,這樣使豆柄恢復原位,豆蓋裂縫輕微變形,采用圓盤矯形器,經過測量蓋與盤的直徑,確保一致,裂縫保證平整。
焊(粘)接,采用我國成熟的傳統低溫鉛錫法,相比目前文物修復領域內出現的個例如激光焊、氬弧焊等方法強度有所減低但安全實用,對文物本體的傷害較小且具有一定的可再處理特性,鉛錫焊接任務完成后注意助焊劑的清洗,避免對青銅文物帶來不良影響,銅豆的盤底部圓心處有預留有榫卯,目的就是在用鉛焊時增加強度,為了保證其強度,在原榫卯處用鐵絲增加長度,以便增加強度,后用環氧樹脂膠進行粘接,反復調整使其保持在圓心之上,固定后靜置12小時,待其凝固后用高分子材料填縫后打磨平整。
調色做舊:補缺打磨平整后,依據器物補配區域的銹色深淺調用漆片調和顏色,采用撥、點、涂、抹等方法,做到色彩和原器物一致。
封護:銅豆原來生存的大環境改變后現有的保存條件及空氣質量難于有效遏制種種不利因素加速健康青銅文物朝其相反方向漸變的情況下封護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辦法,目前青銅文物保護中普遍采用的封護材料是丙烯酸類,如濃度為1—3% 的B-72丙酮溶液,室溫通風處酌情刷涂或噴涂一至多遍,避免造成器表色彩的偏差。

修復前

修復后
(作者單位:三門峽虢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