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西洪
?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性
◎趙西洪
2015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主辦的“文化中國:中國文化產業指數發布會暨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項目階段成果發布會”會上,發布了“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5)”和“中國文化消費發展指數(2015)”。科研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尚處在發展階段;文化產業空間結構不均衡,和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正相關,東部沿海多,西部少;城鄉文化產品消費失衡,顯著體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一般文化消費品及高端文化消費品的空間分布失衡,東部沿海文化產品多樣,缺少普適文化產品;各區域對文化產業重視及扶植力度不同。文化產業產能及供給空間分布不均衡集中體現了馬斯洛需求理論,滿足我國產業等級一般特征需求,原因在于各區域文化產業視程度及發展扶植力度不同。
知識經濟涌入,文化產業于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引擎。工業生產技術推動文化產業技術進步,工業推動下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產業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文化產業在高梯度產業中以第三產業的身份出現,兼具知識技術密集型及產業發展特性。早期主要借助資本及專業知識,由內資承擔資本積累,產出規模小,就業吸收能力低;以特色的知識技術及出現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文化資源壁壘,資本積累時,會出現外資阻力,極大拓寬了產出規模,然而,就業吸收能力受限;文化產業鏈條成熟后,服務于文化產業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于下游關系緊密,產出規模大,明顯提升了就業吸收能力。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5)結果表明,我國各省市文化產業總體保持持續穩步增長,各省市綜合指數排序與2014年相比有小幅變動,上海、北京、江蘇名列前三甲,福建、四川進入全國前十名。生產力指數方面,各省市排名與2014年相比整體上變化浮動較小。驅動力指數方面,和2014年相比,上海、福建、海南、吉林、四川等省份上升幅度較大。影響力指數方面,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比較明顯,前十名的省市中,就有8個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5)通過對覆蓋全國31個省市, 涉及城鄉、性別、年齡、學歷等各類人群的文化消費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得出。指數結果顯示,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長率為5%。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能力、文化消費水平指數等一級指標均呈上升趨勢,且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長率為11.33%,文化消費意愿指數在經歷了2014年的上漲后,有小幅回落,文化消費滿意度指數在2014年有所下降后,出現了大幅提升。
就陜西而言,一直以文化大省著稱,但是卻不是文化強省,各個指標的前十名均與陜西無關。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產出總量及就業吸收能力受限;此外,我國居民收入低,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更是較低,使得我國文化產品需求能力弱;處于初級階段,文化產業發展原始資本積累主要以國內資本作為主要承擔形式,國際資本多集中于高速發展的行業,如運輸、交通金融等。當前,無論政府、學界,還是企業已經認識到文化產業的高梯度及潛力,推進了產業資本加聚。
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2015年1~6月份,陜西省文化產業投資合計為362.96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新聞出版發行服務業投資3.45億元,同比增長203.8%;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投資6.23億元,同比增長16.8%;文化藝術服務業投資65.04億元,同比增長4%;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投資10.43億元,同比增長2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投資25.62億元,同比增長163.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投資200.66億元,同比增長14.7%;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業投資13.1億元,同比增長159.4%。
體現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差異層面。目前這種狀況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斯洛需求理論及產業發展理論,形象地反映在我國產業發展中,盡管于一些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缺失公平性,然而,卻滿足了該區域經濟發展的環境需求,也是發展一般規律的體現。文化產業空間不均衡性差異形成了空間區位勢差,是經濟發展市勢差的體現,應從經濟不均衡發展角度審視,根據市場經濟體制,強化要素流動性及資本投資的逐利性,認識區域勢差具有的必然性及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同時還要強化正確認識 “均衡發展”,在借鑒各區域自身優勢前提下,文化產業發展遵循“S”型曲線一般規律,文章前面提到的描述得到實證,使得文化產業發展不斷縮短差距,不同區域民族特色不同,產生了相互競爭的效果。
從不同區域文化供應產業需求狀況來分析,文化產業變大的空間差異性表明,我國文化產業供給空間,缺失公平,總體來看,最多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其次東北部及中部地區,西部最少,具有階梯遞減特點。基于文化產品需求角度,對出現的上述現狀做出解釋,地區文化消費大體與該地文化產業保持正相關,換句話說,各地區文化產業供需水平處于平衡。然而,也有一些地區,如遼寧供應少,消費多,而山西則供應多,消費少,這表明,我國文化產品消費空間具有流動性。
我國區域人均文娛消費支出和區域消費水平呈正相關,然而,也有一些地區,如甘肅、湖南等表現出負相關的特點;從城鄉人均文娛消費比例角度看,其中消費比例最大的數中西部省份,東部沿海地區差別性小。這不僅表明,我國人均文娛消費水平大體與支出吻合,但也出現了一些擾動;這表明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區域城鄉文化消費基本持平衡,而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的省份,相比城鎮文化產品需求能力,更低。人均文化機構數可反映出該地區對各種文化產品的需求能力,被認為是普適文化產品供給能力,然而,人均影院數表示的是先進文化產品供應能力。
從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人力資源支撐視角看,各省市文化產業從農業人數和該地區常駐人口存在正相關,也就是文化產業就業空間的不均衡性正好吻合了我國常人口空間不均衡性。
基于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標視角,探析我國文化產業受重視程度及扶植力度兩者間的差異性。客觀看城鎮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其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間的耦合低,表明,各地區重視狀況不同,扶植力量有差異;然而,總的來看,相比西部地區城鎮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東中部地區偏高,表明,文化產業原始積累及發展需要借助較強的背景支撐。
就陜西而言,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成就顯著。
2011年,《中共陜西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創造性地提出了實施建設文化強省“八大工程”的戰略部署和主要任務。2012年,省政府制定了《關于支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財稅政策的意見》,在財政投入、金融信貸、稅收優惠、支持民營、市場準入、獎勵激勵等方面出臺了大量新的扶持政策。2013年,省政府召開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會議,出臺了《關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大扶持優惠力度。同時,設立了陜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2015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組建了陜西動漫創意產業、數字出版產業、印刷包裝產業發展基金……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1年,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已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文化產業增加值從97.88億元達到374.86億元,平均年增長31.8%,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6.9個百分點。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500.4億元,占GDP總量的3.46%。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35億元,增長率26%,占GDP總量的4%。預計到“十二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將超過900億元,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達到5%。
從上述分析可知,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存在不均衡,具體表現在下述一些方面:首先是文化產業結構的不協調,和經濟社會發展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以東部偏多,西部居少為特征;其次是文化產業供需局部失衡,在文化產品凈流出區和凈流入區,出現了供大于求及需大于供的狀況;再次,城鄉文化消費失衡。對經濟不發達省份,這種情況更為突出,一般文化消費品及高端文化消費品空間分布失衡,東部沿海地區高端文化產品居多,相應缺少普適文化產品;另外,當前各地對文化茶品重視程度及扶植力度有差異。
文化產業產能和供應空分布不均衡,這是我國產業分布普遍特征。西部及中部地區主要是第一產業,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落后,東部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相比較而言,文化產能更高。東部及地區中的長三角及珠三角產業發達,文化產出及產能多,這些地區向外源源不斷地輸出文化產品。另外,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區文化產出比較明顯,主要因為這些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此外,還具有一定的制造業能力,因為人口基數過大緣由,使得文化需求越來越大,這些省份文化產品有可能是凈輸入。
我國文化產品需求空間不均衡,形象地體現了馬斯洛需求理論。對省際區域水平而言,國民生產總值隨文娛消費支出增減而增減;以城鄉區域審視視角看,我國城鎮人口人均文化支出高于農村地區,這種變化隨著經濟水平提高而變大。此外,城鄉之間差距產生的馬斯洛需求效應最終導致我國文化產品空間結構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對貧富差距較大的沿海城市來說,資本逐利性推動文化產品趨向高端化,卻未重視到普通民眾對普適文化產品需求。表面不公平的現象客觀上受到宏觀市場經濟調配,同時也形成了反向機制,換句話說,也就是產業發展的“S”型曲線特征規律。
我國文化于發展中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空間上的不均衡性,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區文化發展扶植力度不同及認識程度高低所致。這種不平衡因素受客觀區域環境及人為因素所致,一些西部地區的城鎮文化產業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足,主要在于經濟基礎薄弱,這些地區有新疆、貴州等,為切實重視文化產業開發及發展,像廣西、重慶等地,此外,也受災區地區的災后重建因素影響。
加大政府宏觀調控,為文化發展不發達地區提供扶植,讓這些地區切實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僅能提升人們的文化品味及豐富精神世界,同時也解決了因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突出矛盾。對西部地區,要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力支撐文化產業貧困地區,提供資金幫助,提高鄉鎮居民的再教育,制定有關保障及優惠政策,讓更多的鄉鎮兒童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教育根本做起,從娃娃教育開始,對鄉鎮知識文盲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如農民工夜校及新知識技能學習等活動的開展能較好地提升鄉鎮居民文化水平,無形中促使鄉鎮文化產業發展,追趕城市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的均衡。
(作者單位:陜西省藝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