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警方懸賞通告,勾勒出一樁讓人不寒而栗的謀殺案。“弒母案”因為刺激著人們的道德底線,而在朋友圈里被瘋轉。
警方通告,是標準的公文體。通告表明,警方在2月14日發現被害人謝天琴在家中死亡,其子22歲的吳謝宇有重大嫌疑。警方隱去了與案情無關的其他信息,比如,對吳謝宇所屬學校,用的是“北京某高校”。
《新京報》通過查詢嫌疑人戶口所在地發現,北京某校其實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于是一篇足以上頭條的報道出爐了:北大大四學生吳謝宇,涉嫌在7個月前殘忍殺死自己母親。據福州警方消息人士透露,嫌犯作案后封死了住處,將尸體用塑料布層層包裹,還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兇案現場設計縝密,布下了攝像頭和紅外報警器,能用手機監控現場情況。
正如網易“大家”作者張豐所言,記者稿件的導語“2月14日情人節”,有點漫不經心。在網絡時代,這又成為一個新的爆點。有網站轉載這一新聞時,標題就改成了《福州警方懸賞抓捕1名北大學生:情人節當日殺母》。
報道一出,“中國式教育”首先躺槍。這一案件,從最初的“福州弒母案”,最終發展為“北大學生弒母案”。媒體采訪其在北大的老師與同學,甚至采訪北大校方(校方也表示將全力配合),最終形成一種公共輿論:北大學生為什么會殺人?輿論關注的焦點,已經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為什么會教出這樣殘缺的人格。
不僅《中國青年報》發表了相關評論,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也談到該案,建議注重“德育”,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好。
財新網的跟進報道,標題是《福州“弒母案”嫌疑人評價呈現雙面人,曾購買大量刀具塑料膜》;新京報公號“重案組37號”的調查,則直指此事是金錢惹的禍。記者采訪到的“嫖娼”與“詐騙”,雖然都發生在“殺死母親”之后,和案件本身關系不大,但卻有著極高的傳播效應。

隨著第二輪討論展開,“中國式家庭”也躺槍了。人們一相情愿地以為,吳母嚴苛的教育,雖然使得孩子考上北大,但造成了人格上的缺陷。還有些人因為吳母曾經離婚,而擔心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這樣一樁嫌疑犯在逃的兇殺案,除了警方的通報,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諸多事實不明”。人們只不過以簡單的情節,延伸出各種細節,投射出自己的恐懼而已。
從事教育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任芳也在兩會上談及此案,她認為,“像這種特殊的案例要重視但不要把它放大,不然對其他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孩子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這一從心理角度出發的看法,其實更具理性。正如心理科普作者唐映紅所分析的,人性之復雜、微妙絕非幾個導向、一條主旋律就能概括。像這起名校學子的弒母案,僅僅歸因于家庭教育的利弊,甚至以此來拷問名校教育的得失,客氣地說是隔靴搔癢,不客氣地說是無知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