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不僅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且沒有搞短期大規模強刺激。
中國這樣做,就留有政策資源,比如財政赤字率、政府債務率都比較低。
也就是說,我國宏觀調控還有創新工具和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復雜嚴峻的形勢。”
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會后,《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陳祖新,請他詳解報告中的一些要點。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個很重要的數據是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速——6.9%。這是近年來的最低增幅,你怎么看這個數據?
陳祖新: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6.9%的增量相當于一個歐洲中等國家全年的經濟總量。客觀講,經濟盤子大、增長難度也大,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美元級后,很難有這樣的增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像美國,增長4%、5%就很了不起了。報告談到,現在我國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于5年前1.5個百分點、10年前2.5個百分點的增量。
我覺得,應該全方位、多角度去認識去年我國的發展成績。不僅要看GDP這個單科,還要看就業、收入、CPI等其他指標。比如,去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超過預期目標300萬,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居民收入增長也跑贏了GDP增長,CPI保持較低水平。也就是說,我國不僅GDP單科成績不錯,綜合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
平常之中顯非常。去年中國是兩條戰線作戰,一個是應對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另一個是應對國內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2015年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世界經濟的表現很不好,遠不及人們的預期。尤其是國際貿易,從貿易額來看是負增長、在萎縮。這對我國經濟形成很大沖擊,因為中國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比重比較高的經濟體。總理在報告中就講到,去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目標未能實現。不利的國際環境,對我國去年的經濟增長形成了很大掣肘。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有一個“三期疊加”的大背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所以,這個成績來之不易。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情況好像仍然比較嚴峻,對今年的形勢怎么判斷?
陳祖新: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我覺得,一定要充滿信心。這個信心,很重要的一點,是來自于我國去年的成績單。去年國際國內環境中挑戰不少,但最終的成績單可圈可點;今年盡管挑戰在增多、矛盾在加大,但我相信一定能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任務。正像總理在報告中所講的,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
總理在報告中還講,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講韌性,遠的不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這幾年,有些主要經濟體增速回落到1%、2%,甚至停滯、負增長;我國經濟盡管也受到沖擊,但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一直居于前列。講潛力,中國是13億多人口的大國,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之中,有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這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大本錢。講回旋余地,我國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發展還相對滯后,讓農村5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讓城鄉實現一體化,讓中西部地區盡快發展起來,可以開拓出巨量的發展空間。我國所具備的這些優勢,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信心還來自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這種創新,堅持穩中求進,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不僅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且沒有搞短期大規模強刺激,不像有些國家一個勁地搞貨幣量化寬松。中國這樣做,就留有政策資源,比如財政赤字率、政府債務率都比較低。也就是說,我國宏觀調控還有創新工具和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復雜嚴峻的形勢。
中國新聞周刊:報告把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7%。設定一個區間,應該是第一次,這出于什么考慮?
陳祖新:嚴格來講,用“區間”這個詞不準確。我國經濟運行是有一個合理區間,要保持在這個合理區間。這個區間的下限是經濟增速和就業,不能滑出底線;上限是CPI,不能突破。今年6.5%~7%的經濟增長目標,準確地說,是一個彈性范圍。
這樣一個經濟增長目標,第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就要求“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保持在6.5%以上。第二,從現實情況看,這個目標經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第三,去年經濟增長6.9%,今年的目標是6.5%~7.0%,與去年是一個平穩的銜接,表明我國經濟運行是平穩的。這一條很重要,建議你們深入挖掘、廣為傳播,使市場保持應有的信心。第四,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穩定就業。現在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服務業占了整個經濟的半壁江山,而服務業的就業密度高、容量大,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也在優化。今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是1000萬人以上,經濟增長 6.5%~7%,是能夠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
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和2015年,我們的進出口增長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今年的報告關于進出口增長,沒有給出具體目標值。為什么?
陳祖新:今年的國際形勢依然非常復雜。你看,開年以來特別是我國春節放假期間,世界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匯率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都在劇烈波動。這種波動,實際上反映了大家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擔憂,波動是表象,擔憂是背后的實質。
實際上,現在有些主要經濟體還沒有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有的甚至仍在衰退。不少新興經濟體也是負增長,甚至陷入困局。綜合起來看,全球貿易萎縮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確定今年的進出口目標,必須考慮這些不確定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上,中國政府一直堅持言必行、行必果。我個人相信,不管國際經濟形勢怎么樣,我國在全球進出口總盤子中的份額會保得住,這個份額很可能還會有所增加。
中國新聞周刊:赤字率一直是比較敏感的數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赤字率提高到3%,比去年高,已接近歐盟確定的警戒線。你怎么看?
陳祖新:我個人理解,赤字率定為3%,首先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報告講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適當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也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支持。
歐盟雖然在赤字率上定了一個3%的“警戒線”,但這些年不少歐洲國家的赤字率在7%~9%之間,美國最高時超過10%。從現實情況看,這個3%的警戒線標準,并不那么具有科學性、普遍性。
我們不僅要看當年的赤字率,還要看累積形成的政府債務率,我國約為40%,而不少主要經濟體在100%左右,有的甚至超過了200%。比較起來,我國財政赤字率、政府債務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都是低的。我國的財政赤字,不是用來“吃飯”,而是用來搞建設、支持經濟發展,有對應的資產,將來是有回報的。

3月7日,天津南開大學,應聘者排隊等待選入“女大學生就業創業”專場校園雙選會。
中國新聞周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近幾個月非常“熱”,大家都在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花了很大篇幅來談,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陳祖新: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階段,積累了不少深層次矛盾,主要表現在供給體系上。大家都記得,中國一再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調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也主要是著眼優化供給結構。
現在,由于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等上升,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有所削弱,產業在國際分工中還處于中低端。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中國經濟更大更好的發展,必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路徑來講,就要依靠改革創新,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新經濟的占比。也就是說,從諸多方面重塑我國經濟的競爭力,提升經濟的整體素質。這應該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
中國新聞周刊:報告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很多具體措施,從簡政放權到創業創新,再到化解過剩產能、國企改革……內容非常豐富。
陳祖新:是這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讓勤勞的中國人去更加努力地創造。所以報告第一條就講要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清障鋪路,為創業創新提供更好環境。
第二條與第一條是相關聯的,就是著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政府還會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再證明,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以蒸汽機、電氣化、微電子、信息網絡為代表的科技革命,都給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推動力,使世界經濟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現在,必須把創新擺在我們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時變勢變,當今時代的科技創新也應當注重走新路子。過去的創新,往往是一些杰出人物站在前人肩上創造出來的,創新所花費的時間、所走的過程往往很長;有了創新成果,再應用于生產領域,應用的范圍也是逐步拓展。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把各方面的智慧、各方面的需求集中起來,加速創新,也加速創新成果的應用。比如企業需要一個技術解決方案,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布消息,然后社會上的人、甚至國際上的人都可以出點子、想辦法。同樣,個人有一個好創意,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找到需求方。所以說,現在的創新,必須讓“互聯網+”“+互聯網”更加廣泛地融入各行各業,集眾智、匯眾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加蓬勃地發展。
第三條講的是化解過剩產能。這也是從供給側“動手術”,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這是經濟輕裝上陣、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在要求。
第四條談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第一、第二條講了政府創造環境、鼓勵創業創新,那么創新什么呢?就是創新供給,創新產品和服務。實際上,這也是與需求的有效對接。現在人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在升級,而國內有些供給還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所以出現了去國外買馬桶蓋、買感冒藥、買保溫杯的現象。
中國企業應該有這個志氣、有這個能力,滿足人們的新消費,滿足企業改造升級對設備的新需求。這需要敏銳的眼光,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僅要滿足新需求,還要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引領新需求。你和我用的智能手機,很大程度上講就是供給創造出來的需求。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品質的時代,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品質意識,努力創造新產品、打造高品質、鑄造響品牌。
第五、六條是講國企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新創業,最后總要落到企業身上。個人創新創業到一定地步,也要形成企業。企業的改革和創新發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供給體系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接續轉換,使發展盡快改變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注意到,今年報告在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出現很多新的提法,比如分享經濟。
陳祖新:實際上,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里,就已經有分享經濟這個詞了。分享經濟跟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很大關系。通過網絡平臺的撮合,人們擁有的物品、資產,乃至知識、技能、時間,都可用來與他人分享,人人都可參與、都可受益、甚至富裕起來。比如小張在居住小區有一個停車位,白天上班時車開走了,車位空出來了,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讓別人來停車,同時收取一定的費用。再比如,老李開車從北京長途運貨到上海,返程中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撮合,滿載貨物運回北京,避免汽車空駛。當然,這還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分享。現在,已經有一些分享技術、分享知識的專業平臺,比如國內的“豬八戒網”,就能實現專利技術、Know-How的需求對接和分享。
事實上,類似的P2P網絡平臺,目前國內至少在千家以上。在分享經濟領域,未知遠大于已知,是一個挖掘不盡的金礦。順勢而為,可以形成一個又一個萬億元級的大產業,是不可限量的經濟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