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化解過剩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首先要依靠市場的倒逼機制,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攬
“對于經濟下行之痛、結構調整之難的體會,全國沒有幾個省份能超過山西。”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參加山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此描述當下備受關注的山西。
萬壽莊賓館,藏身在北京萬壽路附近的一條小街道里,并不顯山露水。兩會期間,這里是山西代表團的駐地。
連續幾年,山西代表團的駐地都是媒體記者最關注的地方。不過,每年山西受關注的原因并不相同:2015年,吸引媒體的關鍵詞是反腐,而2016年,則顯然是去產能。
3月5日下午,作為山西團代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按慣例參加了山西全團審議。在2015年初出任環保部部長的陳吉寧則是首次參加山西團的討論。
在2015年的山西代表團會議發言中,山西省省委書記王儒林和山西省省長李小鵬都特別強調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到了“弊革風清、富民強省”。而在今年的會議發言中,高頻詞匯變成了“抓好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仍然處在經濟發展的困難時期。”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在會上第二個發言,在總結山西取得的成績和面對的問題時,他都語調平和。不過,言語之中的憂慮依然可辨。
僅從經濟角度看,在經濟下行背景下,山西省煤炭困境加深,工業回升基礎不牢固,企業效益持續下滑,各級財政運行困難。
而從更廣的維度,李小鵬總結,山西省經濟發展規模不大,結構單一,質量效益不高;生態環境脆弱,科技創新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較低,安全生產形式依然嚴峻;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欠賬較多,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經濟困難的另一個指標是財政收入下降。在3月6日的山西代表團開放日上,李小鵬透露,山西2015年一般預算收入下降9.8%。2016年,形勢依然嚴峻,全年財政收入預計比上年下降7%。在去產能的同時,財政收入還在持續下滑,財政上的困難毋庸置疑。
李小鵬坦言,目前山西確實有部分煤炭企業出現了工資發放延期、欠繳社保等一些問題。以山西某煤炭集團為例,2015年,該集團延期發放工資3億多元,延期繳納社保7億多元。
造成困難的原因,不言自明,一切都是因煤而起。
由于煤價處于近10年來的低位,而且還在不斷下跌,山西這個曾經因煤而富的內陸省正經受著經濟下滑的煎熬。
煤炭的價格連續55個月下降。李小鵬對媒體披露了煤炭行業的一組關鍵數據:2015年,全省銷售煤炭8.16億噸,比上一年下降2%。煤炭價格比最高點價格下跌60%。目前,山西煤炭全行業庫存5076萬噸,比年初增長44.6%,比2011年底增長3倍。
銷量下降,價格下降,庫存上升。三座大山面前,山西的“脫煤”之路困難重重。

2015年11月,山西大同市一座煤礦的工人。
3月5日下午,李小鵬在講話中,對于山西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首次明確提出了五點意見,一是通過“淘汰一批、重組一批、退出一批、核減一批、延緩一批”化解過剩產能,同時近期暫停新出讓煤炭資源,暫停新上煤炭項目。二是在深化煤炭審批和證照體制改革、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價格形成和價格自律機制,探索煤炭交易現代化方式和儲備機制。三是要推進煤炭企業結構性重組,深化國有企業內部改革。四是科技創新,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推進煤基科技攻關,穩妥發展現代煤化工。五是與國際產煤大國的省州建立友好關系,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山西已經做了方案。”山西省發改委主任、省轉型綜改辦主任王賦在會上透露,煤炭行業的去產能是今年山西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他看來,困擾依然存在,“關鍵是優先順序怎么做,而且政策標桿并不是很清晰。”
他以前幾年鋼鐵行業的淘汰為例,在2011年,國家規定統一淘汰400立方米以下的煉鋼高爐,而在此以后,標準被取消。在他看來,如果能把標準逐年提高到500立方米、600立方米,那中國的鋼鐵市場現在留存的可能都是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
為此,王賦建議,能否效仿鋼鐵企業的淘汰方式,全國按一個統一的標準淘汰,例如從2016年開始淘汰9萬噸以下煤礦,從2017年開始淘汰30萬噸以下煤礦。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則在現場回應稱,淘汰不應該采用單一標準,而是綜合標準,不單要看技術規模,還有安全標準、環保標準等五六項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去產能還是要堅持市場倒逼機制。他認為,應該更多用經濟的手段、法治的方法來實現這個目標,“要不斷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在同一起跑線上,有利于把競爭力差的企業盡快出清。”
馬凱在參加山西代表團審議時給出了四點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化解過剩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首先要依靠市場的倒逼機制,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攬。
此外,馬凱還建議,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具體實施要靠地方。還要處理好穩增長和去產能的關系,短期內去產能過程中可能要犧牲一下速度,不能為追求速度而硬挺著增加產能。
馬凱還透露,目前國務院就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八個配套文件已經基本形成,其中包括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也包括財政稅務部門從財稅角度扶持的措施,以及人社部也做了關于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人員生活安置的意見。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馬凱看來,全國一盤棋的去產能,對山西而言,未必不是機遇。其理由是,中央政策明確、決心大,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措施,而且在全國各地統一行動。否則的話,靠山西省單槍匹馬地做,不太可能實現,“既是一個大坎兒,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大同煤礦集團上報的任務是,在‘十三五期間,淘汰12個礦,產能有1200多萬噸。但是要分期實施。”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董事長張有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具體的實施方案還在調整和優化過程中,每天都有變化,目前仍然屬于保密階段,“最難的地方,就是職工的安置。”
在張有喜看來,無論是壓縮也好,淘汰也罷,完全靠政府來調節,無法讓去產能真正落地,市場和企業都應該在其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很多落后企業、僵尸企業,成本高,虧損嚴重。”張有喜認為,企業要千方百計優化成本,提高效益,來適應去產能市場化的規律。
事實上,歲末年初,山西潞安集團、晉煤集團等陸續出臺員工“停薪留職”“內部休假”政策,以此降低成本自救。
企業自身的轉型也至關重要。張有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煤炭轉型的方向是轉成清潔能源、轉成電、轉成煤化工,向高端產品發展和清潔利用,減少能源在市場上一次性使用的比例。
在張有喜看來,只有煤炭行業轉型了,才能保證行業里的人和企業有去向、有安置,才能真正讓去產能落地,“如果產能減了,但人沒有去向,沒有非煤產業,不穩定因素就會出現。”
不過,對于山西這樣高度依賴煤炭的資源型大省,轉型的困難遠比想象更多。
山西最早的轉型思路是“煤電聯姻”,而當時的背景其實是煤電價格倒掛,需要通過煤電聯營來救電力企業。但到2012年下半年,電力企業尚未扭虧,煤炭市場卻急轉直下,電力企業反而成了煤炭行業的“救命稻草”。
與煤炭行業過剩一樣,山西電力行業的產能也早已過剩。晉電外送,是山西解決電力過剩的現實途徑,但這條路目前的瓶頸在于通道有限。
在山西團的審議討論中,山西省發改委主任王賦急切地呼吁,國家應該把繼續推進5個國家能源基地建設和9個千萬千瓦級外送基地建設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打開通道瓶頸,成為山西轉型的一個現實難題。
而最大的難題,依然是煤炭行業的轉型方向。不過,盡管現實并不樂觀,但山西已經開始新一輪的轉型布局。
山西已經提出,將實施煤炭消費、供給、科技和管理等諸多領域革命,堅定不移走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
在3月5日下午的發言中,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從技術角度探討了山西轉型的可能性。他稱,過去,大家覺得煤很臟、排污量很大,跟70年代的石油差不多,那時叫“黑色石油”。但現在煤的利用技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特別是超低排放技術出來之后,煤的利用,從污染排放的角度講,比天然氣要清潔。
陳吉寧認為,現在對煤的認識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山西的煤要是跟環保結合起來,可以成為全世界煤炭最清潔的基地,要把劣勢轉變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