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轉型,培養發展新動能,是資源大市大慶乃至整個黑龍江省重大的命題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全國兩會上說,黑龍江傳統的經濟結構,導致經濟上出現“畸形增長”,主要原因是能源工業大幅下滑。
大慶的工業增加值曾一度占到黑龍江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隨著全國經濟減速,因油而生、依油而興的大慶市經濟結構性問題開始凸顯。尤其是2015年,大慶經濟更是前所未有地出現了負增長。隨著大慶出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增長下滑,黑龍江全省工業增速也隨之放緩。大慶的經濟波動對整個黑龍江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大慶市市長韓立華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經濟出現歷史上首次負增長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韓立華:全球經濟總需求收縮、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以資源為主的大慶經濟總量減少,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銳減,經濟出現歷史上首次負增長。原油減產161.4萬噸,加之油價下滑,量價雙降影響GDP849.1億元。地方工業長期與中直油化企業關聯發展、結構性趨同,也同步下降。出現這樣的狀況,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同時也暴露出大慶自身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是結構性矛盾。去年,在總量減少的情況下,一產和三產占比上升,三次產業比重為6.5:65.4:28.1,但仍然沒有擺脫結構失衡狀態。工業經濟一支獨大、占64.7%,規上工業中油化產業處于絕對支配地位,占84.1%。
二是資源性矛盾。大慶油田綜合含水率上升,自然遞減率上升,開發效益下降,采儲失衡矛盾日益突出。原油產量從去年開始逐年調減,到2020年原油產量將減至3200萬噸。
三是體制性矛盾。市場主體缺乏活力,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地方國有企業發展動力不足,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緩慢,非公經濟只占23.1%,經濟外向度只有13.5%。
中國新聞周刊:面臨這樣的矛盾和困難,你如何看待大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
韓立華:大慶正處在傳統動能減弱、新動能不斷積蓄的拐點上,尤其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可持續發展新動能。
解決結構性問題,就是使供給結構和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加速新舊動能銜接轉換,形成新的“雙引擎”。
大慶經濟以資源為主,原油量價格雙降,經濟總量大幅減少,而接續產業規模尚小、產業鏈短、價值鏈低,經濟增速要由負轉正、實現中高速,必須從供給端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這比任何時候、比其他城市都緊迫。
大慶跟市場化程度高、發展快的地方比,既要面臨供給側結構性“轉”,又要面臨著加快發展“趕”的雙重挑戰,特別是在思想觀念、體制壁壘、利益格局、歷史遺留問題上,都需要下決心、下狠心去碰。
中國新聞周刊: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大慶有哪些考慮?
韓立華:去產能方面,在總需求框架下,大慶地方產能的主要矛盾,不是過剩的問題,而是落后、低端、內循環的問題。對于部分油化裝備產能,要升級,要走出去;對于部分食品加工產能,要引導做精深加工、走中高端;對于部分僵尸項目和企業,要騰籠換鳥。
去庫存方面,從2014年和2015年大慶商品房銷售情況看,現有商品房庫存兩年內就可以消化。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房地產開發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還會加速去庫存進程。
去杠桿方面,大慶主要還是實體經濟,金融杠桿率調控非常有限。政府負債率在國家要求內,在通用控制標準以下,但由于償債期集中,這幾年確實壓力很大,隨著債務結構優化和對新增債務的嚴控,償債壓力會逐步減小。
降成本方面大慶確有空間,包括企業用地、用電、用氣、融資、物流,還有制度性成本等,這些方面我們還是有牌可打的。比如,采取調整用地等級、大用戶直供電、門站直供氣、建立產業基金、集成供應鏈服務等措施正在陸續落地,包括進一步簡政放權。所以,降成本近期就會見到成效。
對于補短板問題,大慶在油價高位拉動下的財政收入支撐了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區域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缺乏整體性、均衡性和協調性的問題。我們將通過PPP等市場化模式、整合公共服務資源等辦法,加快縮小城鄉之間等差距,提高發展協調性和服務均等化水平。
中國新聞周刊:具體來講,將怎么做?
韓立華:我認為至少有4張牌可打:一是釋放三次產業潛力,找準需求有空間和供給有優勢相結合的發力點,加快構建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多樣性新產業體系。
第一產業依托農業資源多樣性,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慶耕地、草原和濕地都超過千萬畝,我們要圍繞高品質食品、乳制品和畜牧產品精種、精養、精加工,全產業鏈打造草原乳肉、黑土雜糧、兩江水稻、寒地果蔬等優勢供給,走中高端市場。
第二產業突出做強油化工、發展煤化工,央企板塊、混改板塊、民營板塊三管齊下延長鏈條,同時依托沃爾沃汽車、忠旺鋁業等大項目關聯配套發展地方工業,加快形成新的支撐力量。
第三產業注重發揮生態化優勢,抓產業關聯、抓業態融合、抓有效供給,大力發展旅游、健康、養老及大數據、大流通等產業?!笆濉逼陂g,將推動形成石化、汽車、鋁材等主營業務收入千億元產業鏈,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主營業務收入超500億元重點產業。
二是釋放中直油化企業與地方共享發展潛力,探索混改多種實現形式。從戰略上把央企實力與地方活力結合起來,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倍增的乘法效應,既有利于提升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也有利于地方拓展新空間、新產業、新增長點。
近兩年,我們落實省政府與中石油集團簽訂的《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合作開發油氣資源、建設石化產業基地、壯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共建產業園區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今后還要努力把這條路走活、走寬、走好。推動股權多元混合,從地方國企、產業園區、地方民企或引進投資者等角度與駐地央企進行股權合作,發展新的市場主體。推動區域要素聚合,通過嵌入央企加工鏈、服務供應鏈,地企聯手延長產業鏈、共建產業集聚區等方式,生成一批產業鏈項目。推動創新資源組合,采取股權合作、平臺交易等路徑,帶動地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快產業鏈到價值鏈的提升。推動社會職能整合,妥善剝離整合企業辦社會職能。
三是釋放市場化配置資源潛力,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大慶計劃經濟時間長、規模大,長期以來市場化不夠,但差距就是潛力,而且作為油氣生產和集散地,市場化改革會激發很大潛能。我們要統籌市域資源,運用更多的市場化手段,推動生產、管理、營銷和體制機制創新,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重點是抓好地方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產資本化和證券化,擴大市場合作機會。抓好資產運營,把非辦公類資產向創造財富的生產部門配置,對大型文體場館進行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拓展PPP模式,擴大政府購買服務。抓好編制和人力資源管理,解決體制性固化、結構性浪費、專業性欠缺等問題。
四是釋放優化發展環境潛力,推動“雙創”增動能。堅持軟環境硬建設,著力于優化政務、法制、市場和社會環境。繼續簡政放權,降低全社會創新創業門檻,重點支持科研人員、大學生、農民開展創業,培育新的供給側主體。下力氣用足用活創新源,深化市校融合發展,目前正在推進150個具體合作項目,同時也在積極引進中科院長春分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大慶建立研發和技術工程平臺,探索“研發+公司+產品營銷”等創新鏈模式。把優化發展環境與轉作風提效能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強化群眾和社會監督意識,增強法律、制度、規則和信用意識,狠抓辦事拖延、違規操作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破壞發展環境問題的整治,對這樣的人和事公開曝光、倒查追責,形成全社會共同優化發展環境的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