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這部電影極其巧妙地展現了戰爭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對于日常的破壞,對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綿延不絕的毀棄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戰爭的殘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鮮血。在影像的呈現中,更多的時候都將戰爭化為一種包含著轟炸和血肉橫飛的視覺效果。由于戰爭的正面樣貌過于具有戲劇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戰爭的側面與背面。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戰爭只停留于國際新聞中,而一旦戲劇化的場面不再出現于報道中,似乎那里就永遠被人遺忘,如同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戰爭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藝術去介入和抵達的部分。
這部電影叫做《完美的一天》,這個雞湯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卻是一個黑色幽默的無奈故事。巴爾干半島的沖突區,一個水井中發現了一具尸體。居民因此無法飲水,幾個國際組織的義工來到這里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拖拽的時候,繩子斷了,他們不得不到處尋找繩子。一路上,這幾個人遭遇了各種各樣的阻礙,有時是和聯合國部隊的管轄分歧,有時是如何面對當地充滿敵意的居民,有時又不得不和發戰爭財的當地黑幫周旋,而他們自己也正在被相關組織評估,是否要結束對此地的援助活動。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戰爭的背面與側面”。通常,在人們心中,國際義工是一群有著“圣母情結”的人,他們冒死前往戰地,領著微薄的薪酬,進行人道主義援助,有時,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為解釋,從單純的理性算計上,似乎沒辦法闡釋這種行為。但在這部電影中,這幾位國際人道主義者都被拉入了凡塵。
在去年那部極其驚艷的政治喜劇《政局邊緣》中有過精彩出演的蒂姆·羅賓斯,這一次延續了那種貧嘴滑舌但內心耿直而忠誠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諢,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飾演的男主角也同樣如此,陷在感情糾結之中,一邊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騷,一邊是殘酷的戰爭環境,他左右應付,顯得荒誕不經又妙趣橫生。
這部電影是那種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現方式,它極其巧妙地展現了戰爭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對于日常的破壞,對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綿延不絕的毀棄。實際上,戰爭并不單單只意味著槍聲,它是一種“反日常”的狀態,它對人們內心造成的摧毀是短期內無法重建的。影片中那個一直跟著國際義工的當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幾段故事成為了一個殘忍的隱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搶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脅,是戰爭讓他陷入了一種弱肉強食的殘酷食物鏈中;第二次,幾位義工發現了他被炸毀的老宅中懸吊著的親人的尸體,他卻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戰爭讓他幾乎淪為孤兒;第三次,義工們冒著危險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隨意轉手賣給了別的孩子,是戰爭逼迫他祛除情感價值,變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愛之物換錢的目的是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難去了遠方。這些小小的細節無比真實地還原了戰爭背面的細碎生活,但是也讓所有最深邃的悲傷轟然而至。
而經歷孤獨的不只是陷入戰爭中的當地居民,這些以人道主義之名來到此地的國際人士其實也在療愈自己。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拋棄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國,面對安寧但慵懶的普通生活會是怎樣的情形。他們各自掩藏著自己的悲傷,有些人無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對的情感,所以,他們一邊詛咒著戰爭,一邊希冀著評估組別結束自己的工作。在這里雖然每天都會面對混亂、無奈和危機,但是這些人會覺得自己在這里才有存在感。這又是一層荒誕,本來人人逃避的戰爭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他們的避難所。他們想結束這一切,但卻又沉溺于其中。
這幾個人一直以來的遭遇最終被一場雨解救了。之前,無法打撈那具尸體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惡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誕無比的條文規定,而一場大雨讓那具尸體漂出井外。這個結尾充滿諧趣和悲傷,這場戰爭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無以掙脫的境地中,那場雨猶如一次賞賜和天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