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晨
[摘要]在社會利益體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面臨問題各類問題與挑戰,社會利益體的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整合難度,沖擊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而要化解這些矛盾與沖突,就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創新方法和形式等來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關鍵詞]社會利益體;多元化;意識形態;建設
一、主流意識形態及現狀
意識形態指的是一定的階級或者集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對經濟、政治等多種社會關系的自覺反應而形成的思想理論,是這一特定階級或者集團的價值取向、社會理想與行為準則等方面的思想理論依據。[1]從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的深度、廣度以及強度可以分為主流意識形態以及非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反應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公眾的影響要強于非主流意識。而非主流意識則是為自身利益不斷沖撞主流意識形態,二者一定程度上具有對立性。
(一)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
1、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
主流意識往往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是有國家和執政黨認可的思想意識。這種意識有利于維護我國社會制度,能夠積極的引導民眾,化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的各種問題。為我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當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次提出是在黨的第十六屆六中全會上。
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2]
2、主流意識形態的特點
主流意識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一個不斷吸收借鑒精華文化且時代特點較強的文化,同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而主流意識形態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具有時代精神的體現大多數人意志的才能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3、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
(1)整合功能。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整合凝聚社會力量,通過指導規范并調整各種社會關系,不斷創新并協調整個社會領域的利益集團的關系,從而合理的解釋政治與社會秩序,讓人們得到較為滿意的認知。[3]
(2)導向功能。主流意識形態對人們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行為模式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從而規范部分脫離價值目標的思想和行為。它具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價值意義,能夠通過思想層面指導價值與行為,從而動員社會成員對應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失去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人們就會對社會和人生就會充滿迷茫,從而陷入信仰、價值危機。
(3)實踐功能。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實踐性。因主流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一定的階級或者集團出于利益的考量,對社會關系反應而形成的思想理論,同時也是其實踐的必要要求。
(4)控制功能。主流意識形態在凝聚社會力量的同時,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限制控制功能,通過以主流意識形態為原則進行法律規范的確立,對人們的行為極大的發揮了控制引導的作用。
(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現狀
1、主流意識形態在內容及形式創新上存在不足
目前,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形式上存在創新上不足的問題,自身建設存在的問題,在加上多元利益體分化的大環境影響,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問題愈加突出。
(1)內容創新不足,意識形態具有相對落后性。目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建設中缺乏內容創新,并未完全的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對當前社會的群眾心理、思想狀況缺乏一定的關注度。目前,社會生活復雜多樣,體現各種價值理念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對于人們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解,主流意識形態缺乏有說服力的解釋,使得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難以感興趣,認為主流意識形態都是高高在上、空洞而不切實際的東西。
(2)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工作形式創新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媒體宣傳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傳播至關重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大眾媒體也逐步向企業化管理發展,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使得傳媒經濟高速發展,在管理的過程中,大眾媒體需要不斷地關注公眾需要、社會需要、市場需要。但目前,大眾媒體并未建立建成一個與市場相適應的、有效的宣傳工作管理機制,在宣傳形式上缺乏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的方面也存在問題。
2、意識形態多元發展,矛盾突出
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元主導地位,是我國思想領域的突出特點,但意識形態的多樣性更是存在我國思想領域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多樣化的意識形態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意義重大,但同時,它們的影響力及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抗拒能量也非常強大。在新時期,兩者的矛盾十分突出。[4]
二、多元利益體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影響
(一)改革開放進程中多元利益體的形成
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6]當代社會存在影響著作為上層建筑的主流意識形態,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體制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進而影響了政治、教育、文化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以及思想認識,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過程中出現種種新機遇與新問題。
市場經濟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開始用更實際的態度去看待現實問題,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從個人的利益出發進行行為的自我選擇,利益分化的過程中,涌現了各種各樣的利益體,社會階層的分化使得各自利益的追求有所不同,思想觀念也開始出現多元化現象。在階層分化的過程中,一部分人過于追求利益與功利,忽視道德規范以及法律約束,產生與主流意識思想相悖的種種意識。還有一部分人,物質資源、文化資源均集中在這部分人手中,產生了種種貪污腐敗現象,帶來種種不良風氣,人們開始用批判、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審視主流意識形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二)多元利益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意識形態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值得高度重視。當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但目前社會利益體趨向于多元化發展,產生多元化的意識形態,沖擊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沖擊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其主要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
1、社會利益體的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整合難度
我國自進入改革開放后,經濟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外來思想不斷涌入,經濟制度的改變以及政治生活的改變使得社會階層不斷地分化,不再是過去的簡單的基本階層,社會階層的分化使得各自追逐的利益產生不同,同時不同利益體的思想觀念也開始出現分化。個人發展的獨立性與多樣性也使得主流意識的影響力變弱,政治整合影響力遠不及經濟整合。再加上西方種種多元文化的影響熏陶、各類媒體的多樣化宣傳,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難度加大。
2、各種社會利益體矛盾沖擊主流意識形態認同
隨著我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各基層利益也開始出現問題。利益的沖突產生階層間的矛盾,使得原本充斥著各類文化的社會更加復雜。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由于矛盾未能及時有效的化解,產生了不少群體性事件沖突。官員對于群眾矛盾的處理不當影響了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以及馬克思主義信仰,更沖擊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感。同時,由于分配格局失衡,我國貧富水平差距不斷加大,由于貧富差距引起的問題越來越多。如果收入分配格局再不加以調整,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將愈加不可調和,將大大降低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感。
三、社會利益體多元化情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對策
我國在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提出要建設核心主義價值體系,在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來引領多元社會中意識形態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決定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文化建設過程中,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流意識,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與精神力量,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
(一)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運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夯實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利益基礎。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7]社會主義現代化肯定了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選擇,同時又要求舍棄資本主義道路,通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最重要就是要通過實現現代化,發展生產力,從而展示主流意識形態的優越性,為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強大的保障機制。
(二)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思想基礎。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鞏固了主流意識形態,依法管理社會生活也是主流意識形態得以有序發展要求。我國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價值追求體現了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通過法律制度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是強而有力的保障機制。同時,通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努力保證全體人民的公共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結果的相對平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培養人們按照社會規范行事,以培養人們良好的價值觀和義利觀,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降低利益體的分化,從而保障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
(三)通過方法和形式創新,方便多元利益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和踐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注重采用新的方式新的方法來開展精神文化建設工作。通過樹立典型,引領意識形態。想要真正的發揮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就不僅僅是要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說教,最重要是心理層面上的感化,真正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與認同,在此過程中,正能量的引導與示范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在建設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需要各個階層、各級政府、各個組織和社會團體充分發揮自身價值作用,充分做好引領、統率與輔助工作。
[注釋]
[1]何玲玲,楊毅.探源與思考: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正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J].求實,2006(7):11.
[2]梁躍民.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M].河北大學,2011.
[3]王永貴.全球化態勢下意識形態功能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5(4):11+21.
[4]陳硯華,陳燕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困境與運行機制[J].改革與開放,2011(14):16.
[5]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鄧小平.1979年3月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Z].理論工作務虛會,北京,1979.
[參考文獻]
[1]何玲玲,楊毅.探源與思考: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正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J].求實,2006(7):11.
[2]王永貴.全球化態勢下意識形態功能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5(4):21.
[3]陳硯華,陳燕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困境與運行機制[J].改革與開放,2011(14):16.
[4]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鄧小平.1979年3月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Z].理論工作務虛會,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