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王銀霞,孫國城(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烏魯木齊 830047)
?
建筑設計方法論芻議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王銀霞,孫國城
(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烏魯木齊830047)
摘要:該文從哲學角度對設計方法論進行了探索,并選取典型的哲學思潮對方法論加以批判性分析,進而得出具有啟示意義的結論。
關鍵詞:設計方法論;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科學主義;人本主義
孫國城(1937-),男,江蘇蘇州人,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主要從事機場航站樓設計及超高層建筑設計工作。
Abstract:The design methodology i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and some typical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re selected to do critical analyses on the methodology, with some inspiring conclusions obtained.
Keywords:design methodology; rationalism; empiricism; scientism; humanism
建筑設計方法論(Design Methodology)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個相對新興的領域。由于研究尚淺,人們常將之與建筑設計的具體方法(design method)混為一談。而實際上,方法論并非方法,因為它本身并不為建筑設計提供具體方法,而是把建筑設計這一活動領域作為研究和認識對象[1]。從根本上講,設計方法論是一個學科,屬于哲學范疇,而設計方法則是設計一個建筑物所涉及的具體方法,它以設計建筑為目的。
作為建筑理論的一部分,建筑設計方法論不僅影響著建筑創作過程,同時也對建筑教育領域起著引導作用。自產生至今,建筑設計方法論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顯然它的研究熱潮已經過去,然而,這并不能否認設計方法論在建筑理論與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對它的哲學思考仍然是我們當今建筑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2]。
設計方法論源于西方,帶著濃重的西方哲學色彩。近代哲學思想的兩大始祖笛卡爾和培根分別提出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并把它們作為思考和解決其他問題的一種新方法,進而引發了近代方法論的理性論與經驗論之爭,相應地,人們把對設計方法論的研究分為理性派與經驗派。前者不愿把建筑看成是具體的、物質的東西,他們強調抽象感知事物的內在與本質,然后在盡可能高的水平上進行設計。而后者卻不以為然,他們強調繼承與發展傳統,認為房屋是真實可及的東西,應該盡可能地依靠自己過去對事物的經驗進行設計。
然而,人們對設計方法論的認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70年代以后,理性派與經驗派開始走向互補與綜合,90年代他們的思維與認識開始融合,漸漸地兩大學派都把設計看成是一種認識的方式,是探求方法的實踐形式,以此為基礎加以研究,提出設計方法的新原則、新內容。因此,沒有純理性的方法,更沒有純感性的實踐,有的只是情理交織在一起的復雜與矛盾。
20世紀以來,哲學思潮在變化多端的現代環境中風起云涌,在哲學思潮影響下的設計方法論也變得更具包容性和創造性,由先前的排斥轉為與其他科學方法、理論思潮相結合,因此它的發展與各相關學科的發展越發密切相關。
3.1科學哲學的深刻影響
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方法論學者戴利(J·Daley)認為只能在認識論領域研究我們所具有的知識的特性,而科學哲學也正是在這一領域引導和左右設計方法論的發展。比如實證主義方法論學者學會用“分析—歸納”的模式解決設計問題。勃羅德彭特以托馬斯·塞繆爾·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理論提出設計的“范式”,而卡爾·波普爾的“猜想—反駁”錯試機制則被直接用來描述設計過程。
3.2現代反科學思潮與后科學思潮的產生
現代反科學思潮不同于歐洲中世紀的反科學,它是伴隨著近代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是頭腦清醒的人們對科學的一種理性的思索。到20世紀科學發展至盛,后科學思潮則針對此時“唯科學而科學”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哲學反思。
不論是反科學思潮還是后科學思潮,反映到建筑理論中設計方法論的研究領域,就是一系列“反方法”的思想,即不能“唯方法而方法”。美國建筑學家亞歷山(Alexandria)大在對建筑理論的創作過程中經歷了從崇尚方法到反方法的轉變,他的著作《建筑的永恒之道》認為整個宇宙是個有機的整體,包含各種情感和物質,而建筑屬于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人類想要創造美的建筑,設計方法并不會起太大作用,此外,“任何對方法論的領會都需要精確的方法,這種方法并不會產生一個能做創造性設計的境界”。亞歷山大的觀點代表了設計方法論研究中的一種深刻的哲學取向,即追求萬物的結合,精神與物質的統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這的確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3.3人本主義的滲透
人本主義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因為一方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和動物完全等同化,不深入挖掘人的內在本性,另一方面又批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而忽視正常人心理的做法,所以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不難發現,人本主義要求把人的某些特征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強調人性與理性的統一,發展到建筑領域便是建筑與社會的統一,所以人本主義始終引導著建筑師對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保持清醒的認識。
在人本主義的深刻影響下后現代建筑的設計方法逐步發展,反映到現實中便是對國際風格的批判,注重交往空間,強調城市文脈,把握空間尺度等等。公眾參與式設計的理念及設計與環境的關系、設計與人類行為的關系等研究也是在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比如景觀規劃領域越來越重視景觀的生態性,進而催生一種新的學科——景觀生態學,而建筑設計領域則意識到了建筑對整個城市文脈的影響,進而將城市生態學納入設計范疇。
3.4現象學的批判
現象學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這里所說的現象是一種不同于任何心理經驗的“純粹意識內的存有”?,F象學反對方法論的狹隘與抽象化,除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技術全面革新,但是現存場所卻越來越多地遭瑪毀壞,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其批判的內容,現象學倡導設計要有創新性與突破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深受那些重視并具備個人創造力的建筑師們的支持[3]。
將現象學滲透到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研究中去,有兩方面較為突出:一是諾伯格·舒爾茨的建筑現象學,以《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的現象學》為代表作,他的“存在空間”、“場所”和“場所精神”等概念強調真正的建筑不能僅建之于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建之于生活世界,與人的“存在”相聯系,當然這屬于純理論方面的研究;二是十足的建筑現象學實踐大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他認為建筑是一種存在,具有空間知覺,所以他的設計比較注重空間的巧妙處理,講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內容,他的建筑被認為是建筑現象學理論在當代建筑上的最充分反映。
3.5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影響
結構主義是一種認識和研究事物的方法論。最初的結構主義理論認為:世界是由許多“狀態”構成的總體,每一個“狀態”是一條眾多事物組成的鎖鏈,它們處于確定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就是這個“狀態”的結構,也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此后,結構主義逐步應用到語言學、人類學以及其他眾多學科,期間產生了許多學術運動或學派,比如荷蘭的結構主義學派,意大利的類型學設計方法等,此外,建筑學也提出簇式結構、流動性、變化與生長、臺階哲學、空中街道等新概念,這其中無不滲透著結構主義思想。G·勃羅德彭特的《建筑的深層結構》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解構主義從結構主義演化而來,它所要解構的是社會統一模式和大眾的流行套路,是對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的否定和批判,所以它實質是對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解構主義是“解構主義”建筑的思想源泉,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的建筑形式與用傳統方式解決的建筑表現差異巨大,所以有觀點認為解構主義對設計方法論具有顛覆意義。但是也有學者堅持,雖然解構主義倡導摒棄傳統方式進而發掘新的東西,但在建筑形式的解決過程中似乎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傳統文化和既有方式。
美國建筑大師彼得·埃森曼認為社會發展勢不可擋,建筑自然也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他的設計理論也從早期的崇尚結構主義轉為近期的傾向解構主義。但是許多人們仍然被結構主義方法論占據著頭腦,他們懷疑解構主義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解構主義在建筑理論中的出現有其必然的因素,但肯定不會完全取代結構主義,正如“經驗主義”想要徹底顛覆“理性主義”,卻只會使自身陷入相對主義和虛無狀態。
第一,設計方法論是實踐的手段而非目的。我們講世界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方法論也一樣,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達到永恒,它必須通過我們的努力和探索去不斷完善。當然,方法論也不會因為“反方法”而消亡、解體,相反,它還會在更高的哲學層次上得以重構。所以,我們要用歷史與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承認方法論有其局限性,并且只能是我們不斷完善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第二,設計方法論的發展方向是不斷追求科學化??茖W分為研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建筑的創作過程復雜,免不了理論知識的指導與設計技術的應用,所以明顯帶著科學的味道,必定會朝科學化方向前進。雖然任何活動都不可能達到徹底的自動化、科技化,包括設計活動,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否定科學技術價值的依據,因為科學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反而是我們的應用方式與思維觀念需要轉變[4]。簡言之,是科學技術的應用而非科學技術本身創造未來,建筑設計方法的不斷完善必將是科學技術應用的受益者之一,方法論也必將朝著科學化方向邁進。
第三,設計方法論必將歸于實踐中去。任何理論的東西最終去向都是實踐,都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建筑師的設計活動本質是為人類創造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這屬于人類實踐的一部分。可以說設計實踐與設計理論是相互影響的,我們的設計受理論知識的指導,而反過來建筑的設計與建成又影響著理論與文化系統的更新,兩者相互滲透。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要在設計理論與實踐中分個輕重,因為建筑師的歷史使命是為人類創造宜居的環境形式,而這分明屬于實踐的內容。
設計方法論是實踐的手段,我們用這種手段來追求真正的目標——設計出真正屬于未來的建筑,這種建筑要把人本主義放在第一位,從真正意義上關心人的需求,而不是處處展示設計師的個人理想,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應該是面向大眾的。目標清楚了,對于方法論的前瞻性思考也就水到渠成。
基于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對于方法論的研究仍然會以滿足人的創造性要求及設計的合理性為出發點,也就是說,無論會有多少新方法新理論涌現,牢牢抓住設計的目的才是根本。但是當前設計方法論在指導設計實踐中面臨諸多的應用困難,這是因為我們很難把握創造性與合理性之間的平衡點,或者根本在建筑創造的過程中顧此失彼,因而導致我們的建筑要么就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要么就過于貧困和簡單。
對于建筑設計方法論,我們要時常從哲學的角度去挖掘它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去批判的繼承和發展,去無限地向科學化的方法論靠攏,進而指導建筑師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白雪海.設計方法論的哲學思考與啟示[J].新建筑,2000.
[2]毛良河,郝占鵬.淺議方法論的研究對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關于建筑哲學的一些探討[J].四川建筑,2006.
[3]賴林莉.淺析建筑現象學的設計方法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
[4]田利.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與主體思維結構的關聯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4.
責任編輯:孫蘇
建筑設計知識
中國古代主要建筑設計著作——《營造法原》與《園冶》
《營造法原》
《營造法原》是一部記述我國江南地區古建筑營造的專著,姚承祖原著,張鏞森增編,劉敦楨校閱。該書分為16章,分別敘述了江南地區古代建筑中包括地面、木作、裝折、石作、墻垣、屋面以及工限、園林、塔、城垣、灶等項目的營造做法,并附有表現建筑形象及構造的照片、插圖和圖版等多幅,對了解江南建筑的形制構造及演變,很有參考價值。
《園冶》
《園冶》一書是我國明代關于造園理論的一本專著。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撰,崇禎四年(1631年)成稿。該書全面論述了宅園、別墅營建的原理和具體手法,分別就造園的指導思想、園址選擇(包括相地、立基兩節)、建筑布局(包括屋宇、門窗、欄桿、墻垣的構造和形式)、鋪地、掇山、選石、借景等項目都作了系統的闡述。附圖235幅。該書現已成為我國研究造園史和建筑史以及今后造園設計和園林建筑實施的唯一可供借鑒的形制參考書,其中很多理論和具體詞語也廣為建筑工作者引用。由于原著采用了四六文體,詞藻華麗,讀之瑯瑯上口,但寓意含蓄,詞意不易為人普遍理解。為此,南京林學院陳植教授特為之作了詳盡的注釋,并按原文譯成白話,于是此書更加廣泛流行,幾乎成為建筑園林界愛不釋手的參考借鑒資料。
作者簡介:王銀霞(1988-),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2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16.01.021
中圖分類號:TU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107(2016)01-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