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讀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Topics
由于交通數據獲取能力的極大提高,業內外人士均熱衷于在交通系統大數據上做節能減排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最需要專業化解讀,而不是海量數據本身。這就需要交通規劃、交通節能減排與數據分析人員緊密配合,正確開拓交通系統大數據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應用。
首先,強調方法正確。上海市機動車交通排放模型的建立與應用就突出了交通與環保合作使用交通模型的益處,對同行具有啟示意義:第一,強調合作共建的必要性。從道路細化、參數細化、模型驗證與預測預判等方面實現跨專業合作,滿足模型輸入和響應精度。第二,正確設計輸入輸出。基于區域或路段(宏觀)、基于路段(中觀)和基于單車(微觀)把交通部門的六種數據作為輸入,環保部門四種情景作為輸出。第三,交通模型和信息化數據結合。每天三個交通峰值產生三個不同交通量,運用不同點位的流量、車速信息將交通流劃分成24 h細分數據。在建模、驗證和輸入輸出情景設計方法正確的基礎上,完成了上海市排放清單的時空分布,針對上海市全網7.2萬條路段、7種車型、4種主要污染物,分別給出排放模擬結果,這是制定節能減排方案的重要依據。
其次,提升專業化的數據解讀。許多城市在提出城市交通決策和節能減排方案之前,往往忽視對已有數據進行系統化整理和多情景模擬,而這恰恰能為各種決策提供大數據專業化解讀的技術支撐,同時達到教育公眾的目的。例如,北京市劃定公交專用車道的本意是突出公交優先、減少交通擁堵,但公眾卻誤以為這會造成交通大擁堵。評判這一決策優劣的唯一辦法是進行交通流模擬,把增加公交專用車道可提高運力的情景用數據向公眾展示。同樣,在分析北京市空氣重度污染期間城市居民出行及道路交通運行特征和剖析單雙號限行政策時,也應把重型車輛和私人小汽車排放總量的比率及對空氣質量的貢獻率表述清楚,以便明確控制重點,實行有區別的限行政策,讓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匯在公交優先和限行政策中。
最后,突出效益評估。由于交通系統節能減排方法涉及企業和公眾自身,社會責任和公眾權益兼有,交通暢行和空氣質量都要保障,故而需要對決策方案進行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綜合評估。例如,有人提出北京市應征收擁堵費,以減少車輛出行,從而減少霧霾天氣,屬于節能減排措施。但倫敦的先例證明擁堵費對交通污染排放的影響不明顯:根據倫敦交通局的調查,在征收擁堵費以后,盡管污染物有所下降,但主要應歸功于汽車排放控制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征收擁堵費是否應以改善交通擁堵為主,不對征收擁堵費添加更多的目標和責任?如何明確政策取向,就需依靠效益評估的量化結論。
又如,征收擁堵費效益評估需要建立驗證數據收集系統并向公眾詮釋,這也是推行一項新政策必要的保障措施。倫敦在征收擁堵費以后,由倫敦交通局每年對進入擁堵收費區域的車流量、車速、公交乘坐和運行情況、進入區域的車型、交通信號燈、道路條件等各類信息進行分析和調查,確定各路段的擁堵改變情況。
再如,解決一個城市的交通擁堵是個大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頂層設計,通過城市交通系統的已有數據進行分析:重要擁堵區的路網、交叉口設計是否合理;公交線路、快行線路等公共交通路權分配是否得到優化;出租汽車、私人小汽車的運行調度是否體現綠色低碳;車船稅等稅收政策是否鼓勵車輛小型化、新能源化;修建停車位和加收停車費是否會影響公眾正常生活等。這都需要通過效益分析確定統籌協調路線圖和可供選擇的方案,從而提交給決策者因地制宜地進行決策。
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總目標下,交通節能減排方案的難點在于讓公眾接受并自覺執行。這需要科學決策手段,特別是基于大數據的數學模型。利用交通系統大數據制定節能減排方案一定不能陷入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的機械操作中,最為重要的是大數據需要專業化處理的新方法,以及使用新方法獲得決策后的效益評估,真正抓好入口更新和出口把關兩件事。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