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文 劉亞芹 任潘婷
摘 要: 《紅與黑》主要描寫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于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悲劇。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侖時代的軍服。黑是代表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紅是于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
關鍵詞: 《紅與黑》 平民 矛盾 野心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如果說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斗,哪怕這種奮斗要以生命為代價。于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只要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么一切都會來。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
于連有著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著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地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系。他在瓦爾諾家里參加晚宴請后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筑在其上的享樂生活,另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他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仆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
他是這樣一個群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愈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實現。于連的兩次愛情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沖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于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于于連,他的愛情道路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于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借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著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于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他。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司湯達之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瑞那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瑞那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參考文獻:
[1]王梓屹,鐘良.談《紅與黑》中的于連[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何順莉.從于連的人物形象看人性的弱點[J].文學教育(中),2011年07期.
[3]童曉燕.蛻變與恪守之間的人性顯現——于連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4]朱學勤.警惕“于連情結”[J].世紀行,2003年09期.
[5]郭衛紅,陳進展.淺析于連的內心世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2期.
[6]譚鼎莎.試論《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J].文學教育(上),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