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1.游戲識字,寓教于樂
1.1猜謎語,識漢字。猜謎語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智力游戲。根據字的結構特點、字形、字義把字或詞編成謎語,鼓勵學生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玩耍中識字。例如在教“拿”字時,可以引入謎語: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猜謎過程中通過分析和對比不僅認識了“拿”的間架結構,而且記住了這個字的特點。
1.2編故事,識漢字。在教學中,教師巧用漢字的形和義之間關系的特點,通過生動的語言,把抽象的漢字轉換成畫面或故事情境,使學生輕松識記這個字。如學“休”時,教師邊講故事邊書寫筆畫:“一個人外出散步,走呀走呀,走累了,就靠在一棵大樹旁休息了(休)。”也就是說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給字配上“動畫”,讓靜止的字符都活起來,以此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在教學“帶”字時,學生經常把“帶”字寫錯,為了讓學生記住這個字的寫法,可以鼓勵學生編字謎或者字謎故事。有的學生說:“三個好朋友拉著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節目《紅領巾》,看得可高興了。”有的同學把“哭”編成:“兩個小女孩上學時遇到一條齜著牙的兇狗(犬),把她們給嚇哭了。”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就識記了漢字。可以編背兒歌童謠,通俗易懂,念起來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還能調節課堂氣氛,使機械繁瑣的識字過程變得生動而有趣。
2.作文教學要讓學生注重感受生活,學會傾吐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是生活的部分。”現實生活色彩繽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親自感受了,才能開闊視野,拓展思維,習作時才會流露出真情實感。“生活不在于高于幸福的行為借口”。學生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越多,從中獲得的感受越難忘,逐漸就學會對周圍事物進行認真觀察和理性思考分析與判斷。如:買東西、去同學家玩,獨自看病,自己動手做一次飯、洗一次衣服,等等,學生在與他人的接觸和交往中,明確了是非觀念,借鑒了他人的言行,規范了自己的言談舉止;從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交談中能體會到現在生活的幸福;還可以在買東西中學會討價還價,識別真偽。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體驗就成了學生寫作之源的活水,他們在這樣的體驗作文過程中既練了筆,又長了見識,一舉多得,其樂無窮。
3.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聽說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二者的涵義基本相同,但是仔細比較便會發現二者存在一些不同,主要表現在:其一,從語言表達的目的看。聽話說話可以是一種沒有交際目的的、靜態的、單向的口頭告語活動;口語交際一定是有明確目的的、動態的、雙向或多向的言語交際活動。其二,從言語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看。由于交際目的不明的限制,不少聽話說話訓練的內容無法科學地選定,只能注重形式的不斷變化;口語交際訓練則可根據交際目的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其三,從言語表達的價值取向看。聽話說話訓練常常是一種單純的言語操作,實用性較差;口語交際則強調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強調訓練效果要落實到實際的言語行為中,實用性較強。
4.強化朗讀,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里的朗讀并不是所謂的毫無目的的要求的大聲嚷嚷,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提高朗讀質量,我認為必須重視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加強朗讀指導,明確朗讀細則,搞好朗讀評價,努力達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近日在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時發現,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速度也有了一定的量化指標,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由過去的昕、說、讀、寫變成了如今的讀、寫、聽、說。低、中、高三個年級段,都對朗讀提出了具體要求:①低年級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中年級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③高年級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④粗略看,這三個表述幾乎是一樣的,但仔細看,它們的表述是有細微差別的,低年級要求“學習用”,中年級要求:“用”,高年級要求:“能用”這細微的差別,明確了不同的年級朗讀要求的不同,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循序漸進。朗讀要正確是指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得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確之后,從容不迫地讀。不能一字一拍地讀,也不能一口氣連讀下去。要速度適中、口齒清晰地明讀。朗讀要有感情是正確理解課文的結果,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理解,讀的時候就能做到真摯自然,不矯揉造作。低年段學生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就閱讀教學來說,適合采用朗讀、誦讀及背誦等方式,這一學段除要求學生“會”朗讀外,還要求學生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貫穿整個教學,如師生范讀、領讀、輪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讀,等等。以讀為主線,重整體感悟,重語感培養。讀得多了,積累得多了,語感逐漸豐富了。
5.利用影視資源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具有同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影視作品中有豐富的語言信息,有對話,有獨白,有解說,有配音,有畫外音,等等。有些影視的語言甚至是廣為流傳、經典性的語言,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接受教育的同時,這些語言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從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看,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注意力易分散,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易長久地保持剛開始學習時的勁頭。影視作品聲形并茂,內容豐富多樣、情節生動感人、形式活潑有趣,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同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它的互動性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密切配合,對小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小學生抽象思維發展極不完善,見不多識不廣,教學中一些知識本身抽象且不可感,更需要形象逼真性、具體可視的影視作品幫助其增加見聞,開闊視野,使其思維發展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從而達到深化認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