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冠卿(長治市產權交易市場,長治046099)
加強管理創新更好發揮產權市場功能作用
◎ 李冠卿(長治市產權交易市場,長治046099)
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十幾年的改革實踐表明,要使國企改革取得整體性突破,改變國有經濟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況,根本出路在于結合存量資產調整,對國有資產進行戰略性重組。而實現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的首要條件是存量資產能夠自由進入市場流動,因此,產權市場成為國有資產重組運行的重要載體。
本文所說的產權市場,是指人們從事產權交易活動的具體場所,包括證券交易所、產權交易所、國有資產經營機構等以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買賣或有償轉讓為內容的交易場所。產權市場是多種生產要素整體集合運動的載體,是要素配置市場化的最重要形態,在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
1.1 為國有資產存量提供進退通道
國有資產存量就是國有企業占有并支配以進行生產經營的財產。目前,我國國有資產存量占有格局的最大問題就是資產的“凝滯性”。一方面,許多部門的資產大量閑置或低效率運行,另一些企業則亟需這些整體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凝滯性造成了低效資產無法“退”,高效資產無法“進”,嚴重損害了整個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所以,國有資產存量迫切需要自由流動以提高其運營效率。產權市場為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提供了運行載體,使國有存量資產自由流動,實現國有資產“進”和“退”的雙向功效:一方面,經營管理好、創新能力強、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可通過購買經營差的企業來實現生產規模的發展;另一方面,經營差、長期虧損的企業則可通過轉讓產權收回資金,使閑置的生產資料得以有效利用,而且收回的貨幣資金還可用于搞活其他企業。因此,存量資產的一“進”一“退”帶動了兩類企業,從而在總體上提高了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率。
1.2 有利于國有資產存量的結構優化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國有資產存量在部門、行業、地區以及企業組織等結構狀態上嚴重失衡,致使我國的資源配置很不合理,市場作用難以發揮。主要表現為,資產存量條塊分割嚴重、資產存量在部門和行業之間的配置失衡、不同地區產業結構雷同、企業組織結構“大而全、小而全”。存量結構失調給整個國有資產造成了兩方面的不利影響:其一,大量閑置的設備和連年虧損的企業不但占用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而且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其二,效益好、競爭力強的企業無法通過產權交易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產權市場能夠實現資產的流動,引導資源重組,讓那些閑置的、效益低下和競爭力弱的資產流向急需的部門;讓效益好、競爭力強的企業兼并效益低、競爭力弱的企業,促進社會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企業之間進行流動,以實現國有資產存量的結構優化,因此成為推動存量資產結構優化的重要平臺。
1.3 為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資產重組架起橋梁
據有關資料,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虧損面逐步擴大,1997年一季度出現整個國有工業企業凈虧損的局面,2001年競爭性行業中的國有大企業虧損面高達89.9%。在國有企業虧損嚴重的情形下,僅依靠國有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來進行資產重組難于達到目的。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產權市場為非公經濟參與國有資產的改制、重組架起了橋梁,使國有企業的投資主體實現了多元化。民營資本通過產權市場可以涉獵更多的發展領域,參與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據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統計,自2002年開始,民營資本購買國有企業股份的案例同比增長50%,且這種趨勢還在增強。產權市場為非公經濟參與國有資產的改制、重組提供了運作平臺,是民營資本的入口和外資的橋梁。
1.4 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產權市場實行集中交易,引進競價機制,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由市場供求關系自主決定成交價格。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而且由于成交價格是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價格,所以普遍能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價值,減少了行政手段干預導致的價格扭曲,有助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例如,1999-2002年間,廣州市產權交易所通過市場機制直接為國家和企業挽回的損失達3億多元,所有項目市場成交價比評估價平均升值41%左右。由此可見,國有資產進場交易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措施。
為更好地發揮產權市場的功能作用,加強管理創新是當前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2.1 確保國有資產進場交易規范運行
2.1.1 完善產權交易法規和實施細則。2004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其中《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3號令”)的出臺使產權交易的相關各方都有了比較明確的依據。今年6月,《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32號令”)出臺,在對3號令提出的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予以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完善了產權市場的操作流程,使國有資產交易有了法規依據。下一步,各地產權市場應因地制宜制定實施細則,確保國有資產進場交易依法依規進行。
2.1.2 建立有效的協調指導和監管機制。32號令進一步拓寬了產權市場的作業邊界,為產權市場的發展拓寬了渠道。目前,各地要謹防借加快產權市場的發展,突擊成立以營利為目的的產權交易機構,以及由此造成的市場秩序混亂。同時,對產權交易能不能完全進場交易、能否實現跨區域交易、如何防止跨區域交易中的地方保護主義以及交易能否規范進行等現實問題,也需要通過協調指導監管機制來加以解決。據調查,各地政府部門普遍對跨區域交易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和疑惑,擔心不能實現地方政府的預期目的。因此,要想有效地推動這方面工作,就必須盡快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指導監管機制。
2.1.3 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交易涉及到企業的資產、債權債務、職工安置、企業后續發展、價格確定,特別是土地處理、金融債權安全、稅務等多方面問題,需要政府多個部門如國資監管、土地管理、勞動保障、稅務、銀行等協調配合,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不行,都可能影響到規范操作和交易成功。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2.1.4 加快產權交易機構的市場化運作。目前,尚有部分產權交易機構屬于事業編制,經費由財政核補。實踐證明,這種機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能較快地將產權市場建立起來并推動國企進場交易,沒有自身利益的束縛,可以更好地做到“三公”;但另一方面,這種機制缺乏靈活性,缺少激勵和發展動力,難以吸收高素質人才。從上海、天津、深圳等交易機構的實踐和探索看,雖然機構是事業單位性質,但在運作上已逐步吸收企業化和市場化的優點,初步建立了企業化的人事和績效考核以及主動提供市場服務的運作機制,效果良好。交易業務量是產權交易機構的硬指標,作為要素市場,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堅持市場化運作,抓好業務拓展,加強市場營銷。隨著國企改革任務的逐步完成,產權交易機構僅僅依靠本地企業的交易業務量難以長足發展,必須放眼全國。
2.2 產權交易機構的定位
產權交易機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產權要素市場,功能是提供交易場所、交易手段以及相關的服務,以促使交易的實現。但有幾個問題需要厘清:
2.2.1 明確產權交易機構的監督責任。3號令規定,產權交易機構具有監督責任,但究竟能承擔何種程度的監督責任并沒有權威的界定。作為市場中介,產權交易機構主要對是否遵守市場公開交易程序和市場交易規則、是否提供必需的合法的交易手段、是否提供相應的合法的服務承擔監督責任,而對產權轉讓的相關決策和轉讓方案等實質內容則無法負責。現實中,各地政府經常要求產權交易機構對交易的實質內容,如價格、評估、轉讓方案等進行監督和負責,這是有些牽強或勉為其難的。
32號令明確了國資監督機構及其他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流的監督職責,從而撇清了產權交易機構在產權交易中的監督責任。
2.2.2 明確產權交易機構的角色定位。目前,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權責不對等,責任過大,一些應由監管部門負的監督責任強加給交易中心,要求產權交易機構既是市場的組織者,又要監管國資的轉讓。這種情形下的產權交易機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不僅容易發生角色沖突,也為一些產權單位在轉讓中不負責任或者將責任推卸給機構提供了借口。另外,如果責任范圍過寬,當產生法律糾紛時,由于產權交易機構所收取的費用較低,它所取得的收益遠不能承擔產生法律糾紛的責任。
2.2.3 明確產權交易機構的業務創新。產權交易機構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為全社會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因此,產權交易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不應僅限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交易,而應在打破地域界限的同時,打破所有制界限,為其他經濟成分的產權交易服務,為政府公共資源及其衍生的產權交易服務。目前尤其要打破產權市場區域分割的問題,通過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聯合,形成統一的產權市場。
2.3 做好國有產權進場交易與其他交易方式的銜接
目前,國家法規允許的產權交易方式主要是招投標和公開拍賣、內部職工股份合作制、協議轉讓等。比較而言,招投標和拍賣方式的成本太高,內部職工股份合作制則不能完全體現企業的價值和公平性,協議轉讓同樣需要克服不能完全體現企業的價值和缺少公平性的缺點。實踐證明,只有將各種交易方式的優點加以組合,不斷推進管理創新,才能找到最佳轉讓方式。通過比較分析,轉讓交易的核心問題是,轉讓方在交易中如何從多個受讓方中選擇最好的受讓方,并利用市場競爭發現最優的轉讓價格。要充分發揮產權市場的功能,必須在交易方式上實施管理創新,重點抓好進場交易與招投標和拍賣方式的銜接,進場交易與內部職工股份合作制的銜接,進場交易與協議轉讓方式的銜接,不斷創新交易方法方式,確保國有資產交易依法依規依程序進行,實現“三公”交易,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綜上所述,隨著產權市場的發展,主要功能將逐漸從促進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過渡為提供拍賣、交易和融資等全面服務以及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進,產權市場必須與時俱進,引入市場機制,加強管理創新,不斷提高專業化水準,逐漸向專業中介和公司制方向發展。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資產戰略重組中,更好地發揮產權市場的功能作用。
(作者為長治市產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