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暢辰
湖南省衡陽市第八中學
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要點分析
毛暢辰
湖南省衡陽市第八中學
伴隨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給交通運輸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鐵路運輸方面,其路線和規模都在不斷增長。對于鐵路的建設,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是鐵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保證鐵路交通的快捷與穩定性能的基礎條件,因此對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技術的優化與完善就顯得很有必要。
影響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的因素包括溫度應力、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材料等。
溫度應力能夠使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痕和變形等現象,這樣就會使整體結構存在安全隱患,影響工程質量??玷F路箱梁架設選擇合理的施工工藝,是整個工程質量的基礎保障,由于高難度的工程施工過程,對于施工工藝的選擇有很高的標準。在施工材料的選擇方面,根據混凝土結構成型的物理變化過程,選擇標準的、合格的水泥與砂漿材料,保證架梁結構實際成型后符合設計的要求。
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是鐵路建設的重要部分,工程施工前期要做好技術交底工作。以施工圖紙為基礎,對整個工程進行全面的任務分配;制定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制度,并嚴格執行;對施工人員進行崗前技能與責任意識的培訓工作,使其提前了解施工過程將會遇到的各種情況,保證施工過程安全有序進行。
4.1 溫度測量與梁結構的計算
由于溫度應力將會影響工程的施工質量,所以需要在架設施工時進行溫度測量。施工過程中,以施工圖紙為依據,在指定的測溫位置,運用測溫器進行溫度的測量工作,將測量的溫度結果與跨鐵路箱梁架設結構的模型合并整理而得出實時數據,指導架梁施工過程準確進行。精準的測量溫度是工程施工環境溫度的具體表示,是保證架梁結構質量的重要依據。
通常在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是分階段逐步施工的方法。由于施工過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影響,需要對各個階段的變形與受力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以合理安排各個階段的施工方式。通過對整個施工過程的嚴格監管,確保工程結構成型后符合設計規范,滿足實際需求。
4.2 鋼筋混凝土施工
箱梁的預制工作是在現場進行,首先進行施工場地的平整和地基的壓實工作,可以采用推土機和打夯機分別進行,保證地基土層的承載力最少0.15Spa。然后,進行支模澆筑厚度至少達到30mm的c25的鋼筋混凝土。箱梁的預制工作,一般使用滿堂支架技術進行,也就是將腳手架以固定間隔和密度進行搭設。滿堂支架技術具有的優點包括施工簡單、控制方便和易于管理等。施工開始以前,實施超載預壓工作,以獲取準確的預拱度各項數據,進而對滿堂支架進行合理的調整?;炷猎牧习ㄋ唷⑸皾{、水等,其選取時需要進行嚴格的檢測,以設計的固定比例進行混合攪拌,確保澆筑的成型混凝土結構符合設計要求。同時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多臺泵進行澆筑,這樣確保澆筑的混凝土間隔較短,具有良好的相融性。澆筑過程中要求施工人員同時使用振動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工作,以保證混凝土均勻。由于混凝土凝結過程會出現開裂等現象,所以需要對預制的模型進行定期灑水工作。
4.3 大噸位汽車吊機施工
跨鐵路箱梁架設施工的過程,大噸位的汽車吊機也是必不可少的。吊機使用前先進行各項準備工作,也就是對吊機行駛路段以及箱梁進入路段進行加固處理。在固定好橋面以后,對即將進行的箱梁施工的場地處理,對障礙物進行集中再由吊機吊走。然后,需要復查墩臺間、兩墩間跨度與臺帽、蓋梁長與高程等,保證所有數據的準確性,在對架梁的位置進行標記后由工程監理復查。以設計圖紙為依據,找到支座的水平位置,吊機的支座墊石的兩個表面需要平整,同時準備一些較薄的不銹鋼板,用于架梁過程中作為襯墊。
4.4 架梁施工
將預制合格的箱梁使用龍門吊移動橋梁軌道中心點,接著把箱梁放到提前進入位置的運梁平車上,然后由人工沿喂梁軌道將箱梁移動至架橋機末端,使箱梁進入架橋機桁架,架橋機就可以把箱梁移動到橋墩臺。
4.5 既有線施工的安全防護
在架設箱梁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分工,由專人進行指揮,在施工之前,要嚴格根據審核方案進行準備工作與細化措施,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在確認機具、材料、信號設備完好無缺且各類安全措施都已經落實之后即可進行施工。施工中,嚴格按審定的方案作業,隨時掌握架設進度,監督施工人員執行各項安全規定,消除不安全因素,并經常保持與防護人員之間的聯系。
跨鐵路箱梁架設是鐵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跨鐵路箱梁架設的施工過程需要以完善的施工工藝為依據,不斷提高跨鐵路箱梁架設的施工質量,確保鐵路交通的穩定與安全。
[1]唐鯤鵬,王雄.鐵路箱梁常溫條件下養生梁體的裂紋控制[J]. 廣東公路交通. 2012(02)
[2]吳志剛,石燕,張莉,郝挺宇,侯學力,涂玉波.高速鐵路箱梁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試驗研究[J].工業建筑. 2010(11)
[3]楊偉鋒,雍莉.客運專線鐵路箱梁場建設規劃和工裝設備配置[J]. 鐵路技術創新. 2011(03)
[4]張玲.鐵路箱梁運架施工受力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