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曉燕(中州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鄭州 450044)
?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探討
■ 賈曉燕(中州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鄭州450044)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業是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影響著我國產業格局的戰略性產業之一,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幾乎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隨著市場經濟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優勢也逐漸凸顯出來,這也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迅速崛起的產業之一。當前困擾我國商貿流通業取得進一步突破性發展的最大問題就在于區域差異性,其主要呈現出我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極不平衡的發展態勢,較大的區域差異性不僅影響著我國商貿流通業本身的發展,對于國內行業的整體發展都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性發展進行探索與研究,重點對影響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因素進行了挖掘與分析。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對策分析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市場經濟體系也在逐步趨于完善,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以來,包括服務、商務、物流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這個全新發展的時期、新形勢、新常態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更加具有多變性,近些年作為異軍突起的商貿流通產業,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尤其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的今天,其產業結構明顯存在著較大的缺陷與不足,主要是對商貿流通業結構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整體統籌規劃。與此同時,再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性、不可逆性,所以造成了目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域的不平衡現象,這種現象表現最為突出、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性發展進行探索與研究,重點對影響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因素進行了挖掘與分析。
(一)商貿流通業主要發展內容
商貿流通業主要就是商品流通以及為商品流通所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例如:市場上的批發與零售貿易產業、餐飲產業、倉儲產業、物流產業以及相關聯的交通運輸、市場推廣等。本文討論的商貿流通業就是用來鏈接生產與消費的重要中間環節,作為新經濟時期環境下發展最為廣泛的服務型產業,商貿流通業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目前國內的市場經濟格局來看,商貿流通業是城鎮與鄉村進行經濟聯系、交流的橋梁與紐帶,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化大進步、大生產的重要環節與重要標志。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體系中,商貿流通業幾乎決定著國民經濟的運行速度與運轉效率,在社會主義市場產業結構中起著積極的引導性力量,其發展程度與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我國市場經濟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商貿流通業組織結構現狀分析
關于國內流通產業結構的市場現狀分析。當前,在商貿流通市場結構體系中,包括像產品差異、規模經濟、企業差別等,所沿用的基本都是市場集中化發展模式。我國的百聯集團為例,在2005年,百聯集團有限公司的年銷售金額為720億元人民幣,美國的沃爾瑪公司同年則是2882億美元(約折合為23056億元人民幣);到了2012年,我國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的銷售額為1182億元人民幣,美國沃爾瑪公司同年則是3160億美元(約折合為21350億元人民幣)。從上述產業經濟數據可以充分表明,考慮到中美匯率的變化在內(全部以人民幣計算),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在七年時間內,銷售金額增幅為64.17%,而美國沃爾瑪公司則為-7.4%。
商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總體比重較低。在我國的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所處在的市場環境有著極大的差異,對于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存在明顯差異。我國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近四十年里,流通產業相關的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行業在國民GDP所占到的比重份額變化相當大,但是在1992年之后這個增長的態勢逐漸地趨向于平穩。當前,在我國東部沿海的一些地區,商貿流通業及其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依舊是比較高的,但是相對于中部與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其商貿流通業增長值所占到的GDP比重就明顯的呈現較低態勢,因此,雖然商貿流通業對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性作用,但是總體的發展還是受到了較大的制約,這一切都是基于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因素造成的。
(三)商貿流通業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就以我國三大沿海地區的GDP增長為例:根據2014年上半年的經濟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三大沿海地區,也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北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其中商貿流通業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分別高達18.1% 、17.5% 、17.2%;與我國的沿海地區相比較,中部地區、東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所占GDP比重相對較低,像我國的黃河中游地區(陜西、河南等地)商貿流通業總值占地區GDP的年均比重值為16.7%,東北地區為16.2%,西南地區為15.5%,長江中游地區為15.1%,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則只占據13.8%。
本文從國家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環境、國內社會與文化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方面、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方面、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五個方面分析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見圖1。
(一)國家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環境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性發展的現象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形成,這也是由我國當時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自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到后來的以深圳、上海浦東為代表的沿海城市的發展模式,再到現在的“自貿區”發展戰略,全部都體現出了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改變以往傳統落后的經濟發展模式,初步轉向“改革性”、“開放性”的發展方向,從而促使我國的東部地區、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因此,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曾明確地提出了先讓部分地區富裕起來,再去實現全國地區的共同發展與富裕。實踐證明,當初國家所實施的經濟政策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造成了近40年來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現象的存在。與東部商貿流通業發達地區相對比,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都是處在一個較為傳統落后的經濟發展環境下。
(二)國內社會與文化方面
社會環境、文化因素對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現象的影響也起著比較關鍵的作用,在長期以來,我國的居民基本都是在生存、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屬于自身發展的、獨特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主要體現在民族文化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而這種社會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因素往往使得區域內顧客有著一種較為固定的生活方式與產品的購買方式。以東部與西部之間不同的影響因素來對比其中的發展差距,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由于長期受到改革開放等因素的影響,像許多大大小小的商貿型企業都具備著相當強的自身經濟獨立性以及商品貨幣意識,這就是市場化的一種表現;而在我國的西部地區,由于地理、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差異性,其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領域也不盡相同,比如西部地區經濟個體的商品交換意識普遍較低。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方面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的探索與發展過程中肯定與其他國家、地區存在著一些差異,而市場化環境差異性的作用同樣影響著國內各發展領域、各發展區域,作為商貿流通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我國各區域之間所固有的經濟環境、區域特色、區位優勢就像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樣,其中有值得倡導的諸多方面,當然,也必然會有一些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比如,政府投資不到位、地方政府壟斷行業發展、融資渠道短缺等等,而這些影響因素就是造成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發展的根源之一。與此同時,在我國,市場化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與省份一般都是商貿流通與服務產業經濟發展良好、迅速的區域,比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等,其經濟的發展與開放程度基本反映出了當地的市場經濟環境,而這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所存在的差異性,對于商貿流通產業之間的區域差異性作用、效果也就充分的顯現出來了。以浙江省溫州市為例,在2013年全年度,溫州市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經濟總值占到了溫州市全年度GDP總值的8%,同期比2012年增長了7.7億;與溫州市的產業發展結構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西部地區由于受到區域內市場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商貿流通業所創造出來的經濟產值對地區內GDP的貢獻就比較弱。

圖1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
(四)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方面
本文所提到的對外開放程度實質上就是指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發展程度,在對外開放政策領域,由于政策上的異同,也就決定了各區域對外開放程度上的差異性。在當前這個社會分工深化的復雜市場經濟環境中,商貿流通業若想同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帶領著服務產業走向一個縱深的商貿流通產業革命,就必然要被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所決定。由于國際化程度的不同,像在廣州、深圳、上海、浙江、北京這些國際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及周邊區域,就表示著其對外開放程度所存在的明顯優勢,尤其帶來的最大功能效果就是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使其朝著多樣化、國際化的大環境、大趨勢去拓展。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省,作為全國乃至全亞洲、全世界知名的旅游地區,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竟然沒有有效地帶動以商貿流通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其中交通與經濟上的原因只是一部分,本文認為其最為主要的就是開放政策上的因素所造成的,云南與東南亞國家接壤,雖然與周邊有一定的商貿往來,但是過多的商貿政策上的制約,還是嚴重限制著云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五)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深,當今的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知識經濟”為核心競爭下的互聯網信息現代化時代,在這個新型的發展時期,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信息就像一種無形的、流動的商品,正不斷地朝著現代化社會市場中涌入,如果這種互聯網信息技術全面運用到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域中,那么其就會成為國內現代化商貿流通業及其運動的先導,對整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都將起到巨大的推進與引領作用。
(一)全面實現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
21世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商業經濟、流通經濟為主要活動力的,商貿流通業經濟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模式的轉型與發展都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也是用來實現連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產業,因此,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更是國家政府重點提倡與支持的,是全面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與增長方式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促進與改善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問題的對策分析
加強我國中部、西部、東部地區之間優勢互補與相互協作。統籌城鄉發展、注重對區域經濟的協調規劃,這是我國一直以來貫徹實行的一項經濟發展戰略,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對于解決這一社會現實問題還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難度。就目前形式而言,本文認為我國近10多年來一直在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投入與支持力度,這能起到很大作用,但還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就現階段而言,各區域地區在發展商貿流通業的過程中,具體可綜合運用商貿流通業領域發展的主要特征及其表現形式,東部、中部、西部各區域之間應該加大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域上的有序合作,在其中取優補劣,像東部地區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科學技術等,中部地區的人力優勢,以及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等均可以相互補充。與此同時,東部地區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場優勢,而中部與西部地區包括像農產品、資源等,在相互協作的運行機制下可以全面展現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優勢。
進一步提升我國中部、西部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當前,在我國黃河中部地區,像在甘肅、陜西、河南以及山東的西部地區,其公路與鐵路等交通樞紐都趨向于完善,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而我國的西部地區也相繼建立了一系列的鐵路與公路,最為成功的典范就是青藏鐵路的開通,但是與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較,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劣勢,像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其商貿流通業如此發達,基本都是建立在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基礎之上的,交通運輸體系網絡的完善,往往決定著整個區域的綜合交通運輸條件與能力,在中部與西部不少的省份,在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也比較落后,可以用“交而不通,通而不暢”來形容,因此,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地方部門,都應該重新審視交通樞紐在整個商貿產業體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國家及地方政府應加大推進我國西部地區商貿流通產業結構的改革力度。與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西部地區在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域所顯現出來的劣勢是非常明顯的,幾乎不具備任何的區位優勢,再加上在改革開放之初沒有得到國家政策上、經濟上的優惠與支持,因此就造成了當前這種差異性局面,但是,這種局面也不是不可挽回的。雖然,我國部分地區在商貿流通業領域方面,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在經濟效益、GDP貢獻率以及增長率等方面都不具備任何優勢,甚至有著明顯的劣勢,但是,其有多元化的資源優勢,國家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在西部地區或者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心城市地帶,建立一套更具開放性的流通產業制度體系,在這種制度體系環境中進一步學習東部地區先進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依照著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成功發展經驗,加強區域內商貿流通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而高效地提升區域內商貿產業流轉能力。
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現象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與分析,并且針對實現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其中包括關于實現商貿流通業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實現路徑。全文主要通過三大部分內容對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現象進行了探討與概述,分別是對我國商貿流通產業進行的概述,包括主要發展的內容,市場組織結構及現狀分析,商貿流通業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關于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的探討與分析,并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
本文在關于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的探討與分析中,主要是詳細地分析與闡述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環境;二是國內社會與文化影響因素;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四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因素的影響;五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等。這些關于對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的分析,都是基于宏觀市場環境下的一種信息理論挖掘。并對我國宏觀市場環境背景下區域差異發展的經濟格局進行的分析與思索:
首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在這樣一個新常態的發展時期,地區之間的分工差異性正在逐步開始形成,而這種地區分工差異也是形成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區域之間的社會財富分配以及社會生產資源分布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各區域之間商業貿易與商品流通產業分工的差異性。就以我國人口資源的分布為例,我國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總人口約占到全國總人口的60%,但是中西部地區所擁有的商品零售網點與就業人口數量卻不及全國總量的一半。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0年間,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批發企業的數量所占全國總比重分別是77.82% 、11.37% 、10.81% ,而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就業人數比重則是63.76% 、20.76% 、15.48% ,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講,社會資源分布的差異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性。
其次,我國各地區地理區位之間的差異性也是形成當前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在區域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性,可以理解為空間分布差異、交通差異等,其帶來的影響是交通運輸領域的差異。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地理區位往往能夠決定著運輸成本,隨之帶來的影響效果則是區域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機會、發展前景,尤其像我國的沿海省份地區,例如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由于地理上的區位優勢,相對于國內其他省份地區而言,水運是其巨大的潛在發展優勢,不僅能為其降低商品運輸成本,還方便了與其他地區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
最后,我國各地區城鎮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之間的差異也是造成國內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眾所周知,工業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而第三產業則是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隨著服務業的日益壯大,像以商貿流通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其發展水平與規模高低都必然要直接影響著區域內城市化的發展水平。反過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相對較為發達的一些地區,會為該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活躍的流通主體、完善的流通網絡、發達的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業態形式等,而相對于我國中部與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區域,其相應的基礎設施、流通網絡等也就必然相對落后。
參考文獻:
1.李媛.我國商貿流通業結構對市場效率影響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15,6(18)
2.楊芳,劉曉榮.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特征分析—以甘肅省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3(6)
3.周林林.淺析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與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5(7)
4.陳姍,王勇,曾慶均等.西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及其變動趨勢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4)
5.汪艷.我國商貿流通組織規模擴張對區域市場分割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5,3(7)
6.李媛.新常態下我國商貿流通業客戶資源整合分析[J].物流技術,2015(6)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