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華,薛暉,劉洪巖,孫夢玲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7)
異育銀鯽與青蝦高效混養新技術
趙彥華,薛暉,劉洪巖,孫夢玲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7)
異育銀鯽作為我國重要的大宗淡水養殖品種,近年來,隨著養殖集約化程度的增加,養殖密度的增大,以及養殖水環境的惡化,異育銀鯽的病毒性病害問題也日益突出,目前已成為威脅異育銀鯽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連年來,鯽魚暴發性出血病,造成異育銀鯽病死率居高不下,而青蝦作為江蘇省主要養殖蝦類品種之一,隨著精養程度的提高,感染紅體病以及爛鰓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一旦發病,立即會造成大面積死亡。將兩個品種進行混養,改善水質,控制養殖密度,從而降低異育銀鯽和青蝦的患病風險。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養殖池塘面積7×667 m2~9×667 m2,池深2.0~2.5 m,水位1.5~2.0 m,池底淤泥厚度不超過20 cm,池底較平坦,無缺口滲漏,設立獨立進排水管道,每個池塘配備葉輪式增氧機、自動投餌機以及水泵。
2.1 清塘及消毒
冬季排干池水,進行晾曬消毒。養殖前,注入1 m深池水,每667 m2用生石灰150 kg進行消毒,中和酸度,消毒殺菌。一周后,抽干池水,曝曬3 d后,注入新水,注水口有過濾裝置防止野雜魚卵及有害生物進入。
2.2 培肥水質
注入新水約1 m深后,每667 m2放入肥水素3 kg,光合細菌3 kg,促進浮游生物生長。放苗前再次進水使水位達到1.0~1.5 m,一周后觀察水色逐漸轉濃,透明度在25~30 cm之間,保證水體中含有足夠的天然餌料。如水質偏瘦,可追加有機生物肥進行增肥。
3.1 異育銀鯽苗種放養
異育銀鯽苗種放養時間為3月上旬,苗種選擇體色光亮、無肉眼可見外傷及體表寄生蟲、體格健壯、游動靈活的苗種,每667 m2放養2齡魚種1 200尾,規格為100~120 g/尾。放苗前,魚苗用0.6%的鹽水浸泡10 min,最后連魚苗帶水慢慢放入池塘。
3.2 青蝦苗種放養
青蝦苗種放養時間為5月上旬,在放苗前,距離池塘邊1 m左右的淺水區移植并固定一圈水花生,其覆蓋面約占水面20%左右,水花生移入前用石灰水消毒。水花生形成的水草圈既可以為青蝦提供棲息隱蔽場所,又可以在高溫季節遮陽、降溫。青蝦苗種選擇健康活躍、肢體完整、規格大小一致的苗種,每667 m2投放健康蝦苗3萬尾,體長規格為3 cm/尾,選擇陰雨天或者晴天清晨進行放苗。
3、4月份主要選用含蛋白質28%的顆粒飼料并且采用投餌機進行投喂。5月份放入蝦苗后,增加蝦飼料進行投喂,投喂方法為人工沿養殖池塘邊進行投喂,日投喂2次,投喂時間為9:00及16:00。養殖前期投喂量按照魚蝦體質量的4%進行投喂;7月份以后,12:00增加1次投喂,投喂量按照魚蝦體質量的8%進行投喂。同時密切觀察對蝦蛻殼情況,一旦發現蛻殼,應減少15%投喂量,蛻殼后增加15%投喂量,同時根據天氣、水溫及魚蝦吃食情況酌情增減投喂量。
密切觀察水質變化,每天投喂時間巡池檢查,觀察是否有魚蝦死亡現象。每天測量水溫、pH值、溶解氧等指標,每半個月測定1次池塘水氨氮含量及青蝦、鯽魚的生長情況。6—9月份,如發現水質過肥,加入化學底質改良劑進行調水。養殖中期可適當提高水位,發現病魚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救治。塘內的死魚要及早撈起,遠離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響水質。
病害防治工作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每月使用無刺激性的消毒劑二溴海因,按使用量0.2%對水全池潑灑,定期對投喂工具進行消毒。7、8月份易發生寄生蟲病,定期檢查魚體表及體內是否有寄生蟲,同時在飼料中拌入大蒜素,提高魚蝦抗病能力。定期定量使用水質改良劑和生物制劑,調整和預防疾病的發生,一旦發現病害,及時診斷治療。使用藥物時注意不可使用違禁藥物。
養殖初期,每天早晨及中午開機2次,每次2 h;養殖后期增加1次晚上開機;7—9月高溫季節全天開機,投喂餌料時需關機2 h;陰天增加開機時間。同時密切注意溶解氧的測定,一旦發現溶解氧過低,應立即開機進行增氧。
異育銀鯽與青蝦均屬于雜食性動物,二者混合養殖,既可以合理利用池塘的空間,調節養殖密度,又可以通過降低精養程度,從而減少兩個品種各自的患病風險,是一種新式的養殖技術。養殖過程中,合理運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使用藥物較少,提高了養殖品種的品質。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2.011
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