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北碚廢棄礦井內成功飼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重慶市北碚區三圣鎮衛東村,作為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在該區的第一個大鯢養殖示范基地,重慶圣科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一年的探索,在一個長達1 000 m的廢棄礦井內,成功飼養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的大鯢。
2014年,該合作社負責人蘇青松與三圣鎮相關負責人前往重慶水產科學研究所考察學習,無意中來到大鯢養殖示范基地。在交談中,研究所的王所長介紹,大鯢生長環境要求是無光源、有水源、氣候恒溫,特別對水質要求更高,不能含任何重金屬,否則無法生長。王所長最后的總結是,大鯢最好是在山洞里養殖,這才是它最佳生活環境。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蘇青松突然想到老家附近的閑置礦井,礦井長度在1 000 m左右,常年恒溫在18~20℃。這個地方是否可以養殖大鯢呢?蘇青松當即邀請王所長到現場考察,并對水質、溫度取樣化驗。結果顯示,這里完全符合大鯢的生長條件。
于是,重慶圣科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立即與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簽署技術支持服務協議,并被授予“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三圣大鯢養殖示范基地”的牌子,由研究所負責基地的養殖技術指導。
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修建大鯢養殖池,將養殖池建成和巖石洞一樣的野生環境。為減少對大鯢體表的傷害,技術人員采用了光滑的瓷磚鋪設養殖池,并用食醋浸泡了半月之久才投入使用。根據指點,每個養殖池在0.5~2.0 m2之間,大小不等,大鯢生長到一定大小時,就要分開飼養。飼養池的水源為天然溪水,水溫全年保持在10~22℃范圍,并常年保持流水,每半個月清理一次養殖池。
建造養殖場,資金少不了。2015年10月,蘇青松先后投資30萬元完成大鯢養殖場建設,僅研究所提供的600多尾大鯢種苗和成魚就投資了15萬元。
在養殖大鯢之前,蘇青松有5個面積在1.3 hm2左右的魚塘。養殖大鯢后,他在魚塘養殖鯽魚、草魚等幼苗,為大鯢提供充足的食源。由于大鯢對食物安全要求很高,每次喂養之前他都會用食用鹽水對飼料進行消毒,保證飼料安全。
大鯢生長十分緩慢,幾年時間才能長500 g,隨后每年可以長500 g左右。雖然這是一個很新奇的行業,但是要實現盈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蘇青松表示,現在的養殖場地只有100多米長,下一步還將擴大養殖規模地,注冊商標,申請“綠色食品”標志,爭取把大鯢養殖做成三圣鎮的龍頭產業。
(www.bbwf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