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田白穗現象調查結果及防治方法
淮陽縣農牧局于2016年5月2~6日對全縣麥田進行病蟲害普查,部分麥田白穗現象較為嚴重,一般田塊白穗率達5% ~10%,個別地塊白穗率高達40%左右,以砂質土、兩合土麥田發生為主。其中砂質土重于兩合土,兩合土重于淤土。經實地查看,確定為紋枯病、地下害蟲等危害所致,同時對“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示范區”調查顯示,紋枯病發生程度偏輕,基本無因紋枯病危害造成白穗現象,僅見零星的地下害蟲危害所致的死亡植株,示范區紋枯病防控效果良好。全縣小麥紋枯病總發生面積50萬畝,其中偏重發生10萬多畝,為偏重發生年份。
小麥紋枯病是淮陽縣小麥常發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病原菌屬半知菌綱,絲核菌屬。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屬于典型的土傳性真菌病害。小麥從播種到收獲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發生在葉鞘和莖稈上,造成爛芽、死苗、花稈、爛莖、枯白穗等;其識別要點是發病初期在植株莖基部葉鞘上產生云紋狀的病斑,隨著病情發展受害莖稈上出現近橢圓形的“尖眼斑”,潮濕時葉鞘上可產生白色菌絲團和灰褐色菌核;后期感病植株易倒伏,嚴重者導致枯株白穗。
2.1耕作制度。淮陽縣多為小麥—玉米大面積連作的種植模式,秸稈還田量大、麥田旋耕播種、收割機械跨區作業等耕作措施,導致紋枯病等多種土傳病害菌源不斷積累,暴發危害的風險率較高。另外,今年小麥播種普遍偏早,播量大,冬前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加之近期陰雨天氣較多,田間濕度大,適宜紋枯病病菌侵染,感病時間長,發病重。
2.2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和氮、磷、鉀養分供應充足,利于小麥生長,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增強而發病較輕,反之,利于發病,病情較重。
2.3小麥種植品種布局。今年淮陽縣小麥主栽品種為周麥系列、眾麥系列、矮抗58、泛麥8號等,主栽品種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其綜合抗病性較低。
2.4氣象條件。由于受去年11月份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及去年11月下旬和今年1月下旬強降溫天氣的影響(月極端最低氣溫達到-10℃左右),部分麥田出現輕微凍害,全縣小麥整體苗情較常年略偏差,抗逆能力減弱;而且部分田塊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利于紋枯病病菌侵染;2月上旬,隨著氣溫回升,紋枯病病株率擴展蔓延迅速,形成早春發病高峰;進入4月以后連續多日陰雨天氣,且氣溫偏低,利于紋枯病再侵染,嚴重度急劇增長,病菌由病株表層向莖稈擴散,雨后驟晴加速重病株失水枯死,從而田間出現較多枯白穗。
2.5農民群眾防治習慣
2.5.1重蟲輕病。害蟲危害可見,農民防治主動;而病害發生初期具有隱蔽性,農民看不見或認識不清,對病害危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疏于防治,一般防治偏晚,防效低。
2.5.2重治輕防。主要是防治適期及方法掌握得不到位,如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病毒病、黑穗病以及地下害蟲、蚜蟲等,都需要在播種期采取藥劑拌種,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銹病、白粉病采取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控制苗期發病,減少初侵染菌源,減輕后期防治壓力;否則等到大面積發生再防治,大大增加防治成本和勞動強度。
2.5.3藥液量小。防治紋枯病要在小麥拔節之前選用對路藥劑噴淋小麥莖基部,藥液量不能少于每畝25 kg,但農戶一般每畝用藥液13 kg,藥液施不到病處,防治效果差。
2.5.4生產條件制約。農村勞動力缺乏,施藥技術落后,缺乏大中型植保施藥機械,影響了防治效率和效果,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一大障礙。
3.1農業防治。選用適合當地種植條件的抗(耐)病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化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配方施肥,增施腐熟有機肥,不偏施氮肥;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灌排水,防止田間郁閉,避免倒伏,減輕病害發生。
3.2化學防治
3.2.1種子包衣(拌種)。用2%戊唑醇懸浮種衣劑20 ml,或2.5%咯菌腈乳油20 ml,或3%苯醚甲環唑20 ml加2.5%咯菌腈10 ml,兌適量水均勻拌麥種10 kg。
3.2.2適期防治。抓住冬前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和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返青至起身期)這兩個最佳防治適期,每畝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 g或25%丙環唑乳油30 ml或20%三唑酮乳油100 ml兌水50 kg,對準小麥莖基部均勻噴霧,間隔10~15 d再噴1次,連噴2~3次,同時可早控銹病和白粉病。噴霧時要注意適當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466700河南省淮陽縣臨蔡鎮人民政府徐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