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植保信息化建設探索及發展前景
為加快植保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兩化融合,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綜合配套改革需要,衡水市從現代農業強市建設的實際出發,利用互聯網技術,在植保信息采集、發布,現代園區管理、科學精準施藥及植保技術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發展,提升了全市植保信息化技術水平。
1.1 發布渠道多樣化。一是充分利用市農牧局網站知名度高、傳播面廣、服務器穩定等技術優勢,將植保部門一些重要的文件、公告在上面發布。例如,2015年小麥“一噴三防”物資采購過程中,招標公告在衡水市農牧局網站上進行了及時發布,方便了物資供應商上網查看,做到了公開、透明、公正。二是市植保站建了機構紅頁,開設了重要文件、新聞圖片、工作動態、宣傳圖片、通知通告、病蟲信息、政策法規等版塊。三是從2010年開始,衡水市植保站一直和氣象部門合作,利用手機短信向合作社、種糧大戶發送病蟲害發生防治信息,拓寬了病蟲防治信息的傳遞渠道,提高了傳遞速度。四是積極和衡水市電視臺聯合,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利用電視媒體傳播面廣優勢,將病蟲害防治技術信息以飛播文字的形式在衡水電視臺氣象預報欄目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現代園區管理智能化。以現代農業園區、高端農業園區和蔬菜、果品大縣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建設市級農業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綜合服務平臺,通過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1.3 農業生產資料產銷網絡化。一是建立集涉農政策、惠農補貼、扁平化農業生產資料團購平臺,打通農業生產資料采購從企業直接到農戶綠色通道,減少中間商環節,降低農民采購成本。武邑縣524個行政村實現電商服務網點全覆蓋,帶動開通網店農戶2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8家,線上銷售額達到200余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優質農產品外銷。二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的優勢,通過整合農業生產資料采購中的物流運輸、供求信息、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運輸成本及單位投入成本。
1.4 植保技術推廣平臺化。一是研發全市“農技通”APP平臺,打造開放、共享、功能完備的植保技術推廣服務平臺。二是整合組建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隊伍,建立縣有科技服務管理員、鄉有科技服務專干、村有科技服務專員的三級科技服務隊伍發展平臺,打通專家和農民隨時交流信息的通道,并有針對性地定期推送農業實用技術和科普知識。三是建立病蟲害數據庫。積極推進農田、蔬菜園區等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病蟲害監測預報防控系統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整理農業病蟲害數據庫,為農技人員、種植戶提供強大數據支持。四是充分利用河北省網上農業植物醫院,實現病蟲害防治(疫病控制)智能化、高效化、可控化和全程監管。
1.5 施藥技術精準化。利用植保無人機噴藥,實現精準用藥,可減少農藥用量10%~20%。降低農民的用肥、用藥成本。今后無人機可根據自動采集的田間地理信息、環境溫度、濕度、風力、風向、飛行高度與速度等參數,設定作物種類、病蟲期、農藥種類、劑型、配比等參數,無人植保機在作業過程中智能調節噴灑計量與霧滴大小,并適時上傳全部數據,以此建立農業植保大數據庫。目前,全市共有植保飛機23架、大型植保機械606臺。
2.1 裝備。搞好信息化建設,硬件是基礎,資金是保證,在財政沒有專項建設資金的情況下,衡水市在抓項目建設的同時,及時把植保信息化建設內容列入到項目當中,努力提升植保信息化建設裝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大,特別是用于硬件建設、網絡運行、軟件開發、信息采集和加工處理的經費嚴重短缺。
2.2 技術。植保信息隊伍素質不夠高。尤其是計算機專業人才和植保專業信息人員不足,復合型人才更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2.3 服務。市縣專業植保網站不夠多,導致全市上下的植保信息服務體系結合不夠緊密,信息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2.4 管理。制度對工作具有較強的約束力,是規范工作有序、有量、有質的有效措施。植保信息工作還缺乏規范有效管理措施。在信息采集、發布、安全、管理等方面還不足,不能確保計算機網絡運行安全。
3.1 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臺。完善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防控指揮調度網絡和檢疫監管網絡。加強當地病蟲害監控網點建設,建立縣級標準觀測場和鄉鎮觀測點,重點作物、重大病蟲和重點疫區要增加監測站點的密度。充分應用物聯網、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雷達遙感監測等現代信息手段,全面提升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指揮和檢疫監管等信息化水平。
3.2 加快全省植保信息化數據庫建設。河北植保信息網和植物醫院是河北省植保推廣系統最權威的網絡平臺,由于各縣市區域性差異,建議加大各縣市病蟲害數據的整理、收集工作,形成一個完善準確的河北省植保病蟲防治數據庫,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推進。尤其是植保技術方面的期刊、論文、試驗報告的電子文檔。
3.3 投入植保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植保物質裝備條件。繼續實施植保工程項目,強化重大病蟲監測防控設施建設,完善縣級病蟲監控站點建設,配備病蟲調查監測、信息傳輸、檢驗檢疫、防控處置等儀器設備;大力改善重大病蟲防控作業條件,因地制宜裝備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鼓勵無人機、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防治病蟲害。不斷豐富植保物質基礎,改善防災減災手段,提高現代植保物質裝備水平。
3.4 全面提高植保信息化服務人員的素質。對于植保信息化技術推廣與使用而言,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服務隊伍至關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對在職植保信息人員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其對計算機等相關信息工具的使用水平;另一方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各級植保服務人員的分級培訓制度,尤其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全面提高專業知識及信息化水平,幫助其努力適應現代信息新技術,促進植保系統信息化建設與發展。
053000 衡水市植物保護檢疫站趙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