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地區旱作玉米抗旱增產栽培技術
建平縣位于遼寧省的西部地區,半干旱和低山丘陵是該縣的典型的氣候和地理特征,因此,以旱作玉米為主要栽培模式占據一定的比例。由于玉米旱作區的土壤比較瘠薄,且保水性差,導致玉米產量低且不穩,對玉米生產的平衡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提升旱薄地玉米的經濟效益,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探索,潛心研究旱地玉米種植形式,致力于提高旱薄地春玉米產量,從栽培技術、耕作方式、生物科技、激素應用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玉米抗旱增產關鍵栽培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低山丘陵地區旱薄地玉米蓄水保墑高產栽培技術體系。2013年示范推廣2.2萬畝,玉米平均畝產465.0 kg,比常規種植對照田增產110.5 kg,增產率達到28.5%;2014年示范推廣3.5萬畝,在發生比較嚴重干旱的條件下(玉米生育關鍵時期天然降水與正常年份比較減少55 mm),玉米平均畝產425.5 kg,比對照田增產95.6 kg,增產率達30.5%;到2015年推廣面積達10萬畝,玉米平均畝產435 kg。農業技術推廣的實踐證明,旱薄地玉米栽培技術得法,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現將旱薄地玉米抗旱增產栽培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同類地區生產參考。
玉米雖然是較耐重茬的農作物,但為了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減少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種植玉米的前茬作物宜選擇大豆、馬鈴薯、甜菜等作物。如果必須進行連茬種植,一定要做好以下技術落實:做好種子包衣工作,預防病蟲害;增施有機肥,每畝施肥量1 500~2 500 kg,有機肥不足時,可施用有機無機生物肥,每畝施35 kg,可增加土壤營養蓄儲,培肥地力。
2.1 培肥地力,實現土壤最大蓄水保墑功能。在農業生產中,水和肥似一對孿生伙伴互相促進,土壤肥力水平越高,水的供給作用越充足。試驗結果表明,當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5%時,天然降水的入滲量較有機質含量1.0%的農田增加50%~60%,不僅如此,土壤蒸發量還能減少30%~40%。增施有機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的營養水平。
2.2 秋耕土壤,實現土壤精細保墑。于每年的秋季淺耕35~40 cm,翌年早春土壤解凍后,及早進行耙耱,實現精細整地,達到上虛下實的優良土壤狀況。雨后待地表稍干后及時整地耙耱,如此,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4%~0.6%。
2.3 種植抗旱品種,實現玉米自身抗逆。實踐證明,選用抗旱節水型玉米品種,對于提高旱薄地玉米產量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由于在旱作條件下進行玉米栽培,所以要求玉米品種具有十分良好的抗病、耐瘠薄、抗旱衰和適應性。生產調查表明,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地區,鄭單958、東單90、遼單565等幾個品種都具有十分良好的抗旱性,值得在旱薄地進行推廣種植。
2.4 調整播種時期,實現自然降雨與玉米需水高峰期吻合。在遼西北半干旱地區,玉米播種時期應避開土壤失墑高峰期,使玉米需水高峰期與自然降雨高峰期相一致。因此,在保證玉米正常成熟的情況下宜推廣適當晚播技術,不僅可以避免卡脖旱,還能使玉米的需水高峰期與自然降雨期大致吻合。
3.1 合理密植技術。合理密度是栽培關鍵技術中重要的環節,玉米的種植密度受土壤質地、自然降水量、施肥標準、種植模式、光照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旱作玉米一般每畝留苗2 500~4 000株。緊湊型、生育期較短的玉米品種密度盡量大一些,平展型、生育期較長的品種密度盡量小一些。
3.2 一次性除草技術。危害玉米田的雜草主要有:馬唐草、稗草、馬齒莧菜、狗尾草、萊草、反枝筧等,約占雜草總數的90%以上。生產中,即使進行數次人工中耕,草荒對玉米的威脅還是很大,所以,施用一次性化學除草劑,通常情形下可保證不鬧草害,減少或避免因中耕除草使機械傷苗,畝穗數可增加200穗左右。可選用乙阿合劑100~150 g兌水30~50 kg噴灑,除草效果可達90%~95%。3.3高標準施肥技術。由于天然降水是旱薄地玉米僅有的水資源,因此,應抓住雨后時機趁墑進行追肥,采用二次追肥方法。每畝施純氮15~18 kg、五氧化二磷7~10 kg、氧化鉀10~12 kg。磷鉀肥作玉米的基肥或在玉米進入5葉期定苗時一次性施入,氮肥要在玉米進入拔節期(播后25 d左右)和喇叭口期(播后45 d)分2次追施。第一次施肥量占總氮肥量的40%左右,第二次施肥量占總氮肥量的60%左右。
122400 遼寧省建平縣紅山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站
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