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現狀與對策
近年來,石家莊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力度,加強領導、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創建功能完善、機制靈活、運轉協調、農民信賴的市、縣、鄉、村四級農技創新推廣模式,努力打通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實現現代農業技術與農戶零距離對接,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1.1完善推廣體系,實現農業科技網絡延伸覆蓋。
一是創新推廣模式。根據喜聞樂見、定時定點、專用專播、釋疑解惑、分區定向、即時監控六項原則,將現代網絡技術與傳統的農村大喇叭相結合,實施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村村通工程,建立起以市農業局為中心,17個農業縣(市)區為分中心,連接4 200個行政村的自動廣播系統。通過喇叭廣播,將農業科技、惠農政策、市場動向等信息直接傳遞到田間地頭,有效解決了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深入實施科技進村工程,依托農業科教制片中心、科技進村服務站、手機短信等載體和渠道,多形式、全方位開展科技進村服務,全市形成了集電視、電腦、電話、短信、廣播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二是加強基礎建設。針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缺少編制、經費不足等問題,我們按照“縣辦縣管、單獨建站”的思路,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區域化布局,實行跨鄉鎮建站,在全市建立了農技推廣區域站。目前,全市共有農技區域推廣站115個,每站建筑面積都在350平米以上,全部建有農產品質量檢測室、土壤養分速測化驗室、檔案室、圖書室、培訓室、“三電一廳一廣播”綜合服務大廳,配備了檢驗檢測儀器、病蟲測報設備、辦公設備、培訓設備、圖書資料等,成為集專家咨詢、遠程服務、科技展覽、圖書閱覽、科技培訓、檢測化驗、產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當地群眾提供全面農技推廣服務。三是建立村級網絡。設立農業科技進村服務站,在每個村設立了一名村級農業技術員,實行農技推廣員、農村信息員、農產品質量監管員“三員合一”,組建了一支由村級技術員、科技進村服務站、農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組成的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實現了農技推廣體系向村級延伸,覆蓋全市千家萬戶。
1.2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一是加強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市農科院在人才、技術、裝備和基礎工作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爭取上級科研項目,先后承建了黃淮海轉基因小麥育種基地石家莊試驗站、河北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石家莊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和省市級科技研發平臺。在此基礎上,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先后與中國農科院簽訂“市院合作”協議,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河北師大等高校簽訂“市校合作”協議,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交流,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承擔重大課題研發,推動了產學研、農科教的緊密結合。二是加強技術攻關。以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為目標,以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等領域為重點,先后組織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精品農業科技示范、水資源高效利用等一系列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藁城、趙縣和正定共承擔超高產攻關田400畝,核心試驗田16 000畝,技術示范田45萬畝。藁城核心試驗區夏玉米百畝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分別達到805.49 kg,實現了河北省夏玉米畝產800 kg、小麥650 kg的突破。三是狠抓種業創新。圍繞糧食、棉花、果品、蔬菜、畜禽等產業發展對品種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良種培育。小麥育種上,自主培育了“石家莊8號、石麥15、石麥18”等一批新品種,并在全市大面積推廣。棉花育種上,培育出國際上首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玉米育種上,培育了糯玉米、彩糯玉米、甜玉米等特色玉米品種。此外,大力推進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新增注冊資金3 000萬元以上的種子企業5家,500萬元以上的40家,年生產小麥種子6 400萬公斤,玉米種子400萬公斤。四是打造了一批科技示范園區。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做好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集成配套應用和示范帶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大面積推廣。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各類農業園區239個,其中,萬畝以上園區12個,千畝以上園區57個,五百畝以上園區132個,實現農業總產值50多億元。
1.3重視科技培訓,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加強。一是積極推廣適用技術。以市農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平臺,以農業職業教育、送教下鄉和村級技術員學歷教育為抓手,發揮涉農職業院校、縣鄉村成人學校、廣播電視學校和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作用,大力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據農民技術需求,重點以食用菌種植、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特殊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進行教育培訓。二是加快培養科技人才。先后組織實施了高層次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推進工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培養開發工程和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型技術團隊等人才培養計劃。從省級科研院所及高校引進高級職稱專家、教授40余名,培養農業領域課題研究人員1 941人,培訓基層農業技術人才5 600人,構建起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度的農業科技人才體系。三是著力培養實用人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加強對科技帶頭人、科技示范戶等示范人才,種養大戶、經紀人、合作社負責人等經營人才,農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管理人才,以及農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等服務人才的實用知識培訓,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2 000余場次,農村實用人才受訓7.5萬人次,農民受訓200萬人次。
2.1農業科技自主研發力量還不夠強。縣鄉基層科研基礎薄弱,科技人才不足,缺乏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農業科技自主研發能力有限,創新能力較低。
2.2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結構不盡合理。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大、青黃不接、知識老化、技術力量分布不均、專業結構不盡合理、推廣力量薄弱等問題,難以適應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3農業科技投入仍顯不足。僅靠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投入仍然不足,基層農技推廣單位辦公條件簡陋,推廣手段落后,農業新品種研發、引進、試驗、示范和新技術、新成果研發應用推廣等資金短缺問題突出。
2.4農業龍頭企業科技水平亟需提高。大部分農業企業產品為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工藝和產品更少,制約農產品提升附加值,影響農民持續增收。
3.1支持基層農業科技研發。對有一定科技研發能力、并且在全國具有領先水平的縣級農科所,如藁城市農科所,省、市應在政策、資金、人才、項目上大力扶持,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升科技研發水平,加快培育小麥新品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3.2在科技獎勵方面,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建立對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人員的獎勵機制,從而留住、吸引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從事基層農業科技工作。同時,選拔聘用一批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實現新老更替、良性循環。
3.3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要在政策、資金上予以傾斜,培育一批高科技農業企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3.4注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沒有現代化的農民,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建議省、市制定有關扶持政策,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3.5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議省、市加大對縣鄉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民培訓等項目的投資力度,并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業科技項目,實現投資多元化,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再上新臺階。
050061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邢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