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姝瑜
(遼寧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
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研究
光姝瑜
(遼寧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對當代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目前對如何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進行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入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致力于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領域的一些觀念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我中心論”等觀念橫行。為了更好地迎接挑戰,教育工作者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責任感,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文化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近些年來,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傳輸他們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等,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殖民”。很大程度上,“由于模仿西方文明(包括器物和制度、文化)而產生的對于自身固有文明的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構成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觀念世界發展的主旋律”[1]。
多元化的文化帶來的是多元化的價值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和網絡時代的到來,西方文化沖擊著人們的思想,有些意志薄弱的年輕人因此懷疑或者否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外化為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和民族主義等社會思潮。這些思潮不僅對學生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響,也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干擾。
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及其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一個文化源流久遠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記錄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豐富博大的有機構成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自然也與水土有關。產生于海濱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力量”,這與他們需要與惡劣的環境搏斗分不開。這一點在西方文化方法論上表現為還原論,在自然觀上表現為天人分離,在經濟上表現為自由貿易,在政治上則表現為崇尚民主思想的外向型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于內陸,需要靠天吃飯,是一種農業型文化,與環境和諧共存是其發展的根本,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倫理價值,強調天人合一,在方法論上強調整體論,在經濟上表現為自給自足,在政治上表現為“家天下”的內向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思想、言傳身教思想為后人所稱道。
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有弊,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兼收了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可否認,傳統文化誕生于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包含著封建的糟粕。習近平同志曾說過:“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2]面對新形勢,我們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當成是過時的東西拋棄掉,也不能將它們全盤肯定。真正的做法應該是結合時代的發展,將有用的文化加以改革創新,讓傳統文化散發出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
(一)有利于應對文化多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要以寬容與勇敢的態度與不同的文化開展真誠的對話。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國家不斷地進行文化殖民,實現“霸權文化”,而信息技術的興起更是加速了西方國家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年輕人具有好奇心和獵奇性,容易被新鮮事物的表面現象蒙蔽。因此,需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國人意識到“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二)有利于解決年輕人存在的不良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在于美德的教育,強調自我完善的修養觀念。現在生活中出現了許多不符合美德的行為,甚至有些行為與美德相去甚遠。“和”文化一直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文化。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孔子解決人際關系的做法,即承認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同時堅持自己的觀點。排除異己、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有利于發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重視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3]。因此,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天人合一”思想奠定科學價值觀的基礎。“天人合一”思想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傳遞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順應自然,并在順應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這與西方所強調的戰勝自然有很大的區別。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儒家強調“仁”,仁是為人處世的基礎,“天人合一”所體現出的是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對生命的尊重。認識到這一點,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供保障。《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深入人心。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政治生活上,還體現在個人生活上。正如孔子所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推動了中國和文化的發展。可以運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自強不息精神,使他們不斷開拓進取,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道德意識為中國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方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忠報國”“為民請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體現出愛國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正是由于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從古自今才有那么多人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為祖國奉獻。因此,加強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和完善人格,形成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四)有利于改良教育方法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值得我們重視。孔子強調的“言傳身教”“因材施教”“一日三省吾身”等都值得我們借鑒,進而改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待提高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較少涉及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內容。這些課程理論性、概括性和意識形態性都比較強,導致學生有厭學情緒。此外,許多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高,難以將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在講課時大多按照學校統一發放的教材進行講解,沒有將課本中的案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提出寬泛的要求和規范,很少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于單一
1.過于依賴課堂教育
課堂講授一直是中國教育的主體,這種填鴨式教育并不適合當代教育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更多的是關于道德的教育,這需要教師進行言傳身教。中國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選修課未能普及。
2.活動教育不足
學校舉辦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屈指可數。社會實踐活動只是偶爾舉行,并未形成常態化。
3.學生自身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不佳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目前,許多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不如人意,這從側面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問題。
五、提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轉變教育模式,進行人性化教育,即對話式教育,積極探索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
(二)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
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課余文化活動,營造出學習中國優秀文化的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人格品質。武漢大學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積極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專項策劃、科學引進,推動傳統文化活動向精品化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周”“楚風杯”大學生書畫大賽、“紅樓論壇”“京劇藝術界”和“中華武術交流表演會”等影響力較大、教育效果較好的品牌活動項目,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切入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三)采用新型的媒體手段
麻省理工學院早在1999年就將在網上公開教材課程,目前已有1550個課程的教材任由公眾自由瀏覽。普林斯頓大學設立了“大學頻道”網站,發揮了網絡積極、正面的影響。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創新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方式尤為重要。通過飛信、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種網絡互動平臺,積極創新傳統文化的新內涵,提高可讀性、互動性、趣味性,有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擴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感染力,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本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池田大作曾說過:“‘教育革命’可以說是起始于‘教員革命’,教員不好,學生就不會好”[4]。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更要有教師的良心。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應加大傳統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個人修養,使他們將課本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自然融合,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接受知識。
六、結語
習近平同志講過: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思想教育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睜開眼睛看世界,和其他文化兼容并蓄,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精神,更加貼近時代的發展,使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更有精神支持力和知識啟迪力。
[參考文獻]
[1]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100.
[3]王新婷,金鳴娟,姚晚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376.
[4]陳峰,高橋強.中外學者論《展望二十一世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3-0153-03
[作者簡介]光姝瑜(1986-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