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
摘要:健康有序的管理模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管理的健康有序又離不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以誠信為本”的經營倫理管理和“以發展為本”生態倫理管理。而深究這三大管理體系,其中所蘊含的管理哲學是支撐企業完善倫理管理的基礎,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管理內核。唯有堅持倫理管理與管理哲學并重,才能使企業實現道德與經濟的歸一,成為負有社會責任感的經濟實體。
關鍵詞:中國企業;管理倫理;管理哲學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25-03
管理學應用于社會方方面面,政府、企業、學校等,幾乎每個機構或社會組織都是以管理為運行基礎的。而企業管理作為管理的縮影,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也是管理問題表現最為具體的層面。故本文以企業管理為研究范疇,從實踐應用角度探究管理倫理與哲學問題。
一、管理倫理與管理哲學的關系
管理倫理與管理哲學是管理實踐中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兩大利器。管理倫理是企業進行管理實踐的各種標準、規范和原則。而人是管理體系、管理制度的實際執行者。從企業管理角度來看,“企業要生存,就離不開人和事,無人何以成事,無事何以斷人,歸根結底,管理離不開人。”[1]也就是說,管理既管“事”,也管“人”。具體來講,管“人”實際上是管理人的“思想”。而解決思想問題,則要靠哲學。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道德和倫理的社會,企業管理不僅要管好事,更要管好人,實現倫理與經濟的內在統一,用道德范式和哲學思想來提升管理的藝術水準。可見,管理倫理學與哲學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一)管理倫理的內涵
管理倫理,即企業管理過程中的倫理道德建設。“企業在追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僅要獲取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用倫理道德來約束自身的經營行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2]
企業實施倫理管理,一方面是來自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隨著企業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社會效益對企業的驅動力越來越大。它不僅關系到企業打響知名度,更可幫助企業樹立“誠信、仁義”的外在形象。因此,很多企業開始關注倫理管理,從內部管理向外部形象管理拓展。另一方面是來自社會發展的外在需求。隨著社會文明發展,經濟成為社會的主要行為,其在社會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企業行為已逐漸對社會倫理觀念產生影響。甚至一些企業的不法經營行為不僅影響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直接挑戰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社會倫理觀念。故規范企業的倫理行為,有助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
(二)管理倫理的哲學基礎
管理是一門智慧的藝術。管理哲學既是對管理本質的反思,也是對管理科學元問題的考察與反思。管理行為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涉及到管理哲學問題。從廣義的管理哲學來看,企業管理哲學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核,是企業統一戰略思想、提升員工整體素質的基礎。它貫穿于企業倫理管理的各個環節。從狹義的管理哲學來看,企業管理哲學是指企業最高管理者所奉行的管理信仰,其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影響整個企業的倫理管理方式與發展方向。管理哲學影響了企業家的決策能力與決策因素。可以說,管理倫理是建立在管理哲學的基礎上的。
二、“以人為本”哲學理念下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
“人才永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3]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管理核心,關系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命脈。當今市場是人才競爭的市場,優秀企業不僅人才濟濟,更能夠有效管理人才。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偷管理。
(一)企業人力資源倫理問題
人力資源管理實質上是企業道德規范與原則踐行的過程,是企業強化執行力、追求效益與效率的前提,也是構建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工程,“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當然,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倫理管理制度。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實現這一點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缺失現象嚴重。從企業角度來看,“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還僅僅停留在口號階段,真正理解這一理念并付諸實踐還需加以時日;且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人際冷漠現象嚴重。從人才競爭角度來看,公平競爭意識淡漠,非正當競爭手段被合理化,甚至成為一些企業盛行的風氣,導致很多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二)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主要基于兩個方面:其一為“以人為本”原則,即企業以人才為最高價值觀,企業管理者善待人才、重視人才、關愛人才,肯定人才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與價值;其二為“公平競爭”的基本倫理原則,這是人才競爭的起點,而無論競爭過程中還是競爭結果,也都要堅持這一原則,以避免企業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
我國哲學思想向來重視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特別是儒家哲學思想更是將人才的培養細化為“治國、齊家、修身、為政”等方面,成為我國古代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楷模與經典。儒家學說處處強調“人本”思想,把人視為管理與被管理的核心,為后世人力資源倫理管理奠定了基調。而墨家哲學思想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相應的論調,它強調“兼愛、尚賢”思想,都是主張對人才的愛惜與尊重。時至今日,很多企業在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仍然要借鑒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并以此為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構建的基礎。
(三)“以人為本”哲學理念下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
實質上,企業人力資源倫理管理中最大的困境即是“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項,做好這四項即可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援保障。
將我國傳統人才觀念“以人為本”作為人力資源倫理管理的核心思想。所謂“引才”即是指企業積極塑造“愛才、惜才”的人力資源倫理形象,為人才提供完善的培養計劃和晉升路徑,以吸引更多人才;所謂“育才”,不僅包括企業為人才提供的培訓計劃,更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人力資源倫理管理氛圍,以促使人才自我培養;所謂“用才”,即做到“人盡其才”,用“專業人士”來做“專業工作”,給人才更多空間與更高的工作自由度;所謂“留才”,是指為人才解決生活困難,消除人才的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企業建設,且制定完備的晉升與獎勵政策,提高人才的工作積極性。
三、“以誠信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經營倫理管理
經營戰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核,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而經營戰略是以經營倫理管理為基礎制定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然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是企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這條永無終點的路上,保持企業經營行為不出軌的秘訣即是堅持經營倫理管理。
(一)企業經營倫理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也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而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生存發展狀態,遠離經營管理困境。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很難不越界、不出軌。一是產品質量問題,一些企業的產品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二是價格欺詐問題,企業之間相互串聯,哄抬產品價格,或故意以“跳樓價”等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實際上虛報產品原價格,以損害消費者利益來謀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還有一些企業采取不同消費者索取不同價格的方式,尤其對外來消費者實行歧視價格,欺騙消費者;三是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比如傾銷、直銷等壟斷或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經營策略,以謀求經濟利益;四是虛假廣告和傳銷行為,不僅欺騙消費者,更損害了同行業企業的利益。
(二)企業經營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企業經營活動是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而企業經營倫理又是社會經濟倫理的重要形式,屬于倫理道德范疇。從行業內部來講,企業之間遵循公平、公正競爭原則,是倫理道德準則必須執行的一項,是企業“誠信”競爭的表現;從外部經營來看,無論產品質量還是規范定價都是企業“誠信”經營的表現,是企業爭取客戶忠誠度、構建品牌形式的關鍵。
我國哲學體系中對經濟倫理思想也有過諸多評述。儒家學說倡導的“義利觀”講求“仁、義、禮、智、信”五個道德規范。特別講求“信”,即誠信,不僅作為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墨家學說倡導的“義利觀”講求“兼相愛、交相利”。與儒家抑“利”相反,墨家言“利”,但強調獲利應在“愛人”和“利人”之間,單純的“利人”觀不可取。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的哲學觀念仍在影響我國企業的經營倫理,特別是“誠信”觀念,不僅是全社會提倡的全民素質,也使更多企業從中受益。
(三)“以誠信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經營倫理管理
在對內經營倫理管理上,“誠信”符合我國傳統的哲學理念,是企業與員工之前是建立良好雇傭關系的基礎,是企業招徠人才、挖掘人才、培育人才的基礎,是企業構建透明管理體制的基礎。在對外經營倫理管理上,“誠信”經營理念適應當前我國國情,也是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存發展之本,企業用誠信來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有利于企業招徠更多的客戶,與同業間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以應對更大、更兇猛的市場經濟風浪。
四、“以發展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生態倫理管理
企業在保障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運轉的同時,還需兼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維持,減少資源損耗,降低環境污染,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企業經營發展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遵循生態環境規律。
(一)企業生態倫理問題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質上是與自然環境進行物質或信息交換的過程。故企業所有生產經營活動都需以生態環境為保障,其生產經營中所需的物質或信息,或直接、或間接地取自生態環境。可以說,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是其他任何因素所無法比擬的。但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為、不正當競爭等因素,使得另一些企業不得不向生態環境索取更多的物質或信息,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甚至導致了資源危機。
透過這些生態問題現象,究其原因是企業生態倫理管理不當造成的。一方面,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使經濟迅速得到發展,不得不采取資源換產品的經營戰略。盡管工業化進程加速了經濟發展,但企業被迫放松生態倫理管理,其結果必然帶來了環境污染,這是經濟發展中無可避免的一對矛盾體;另一方面,我國在市場經濟轉型期,企業為生存發展,過多考慮自身成本,而忽略社會成本,甚至部分企業將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轉嫁給社會,既擾亂了市場,又鉆了法律的空檔,使政府生態倫理管理失靈。
(二)企業生態倫理管理的哲學基礎
生態倫理實質上是環境倫理,其內涵是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這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在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認識人與自然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今的工業社會,企業在追求生存與發展的同時,不得已與自然生態走上了背道而馳之路。可以說,人類在虐待自然生態的過程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生態倫理思想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代哲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哲學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愛人”及更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用現代哲學思想來解釋,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此作為社會穩定發展的根基。道家哲學思想核心是“道”,追求“自然無為”和“道法自然”之道。道家哲學追求養息之本,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乃是“道”。這是生態倫理管理的高級境界,強調企業發展不但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更應視自然生態規律為前提,無視生態倫理管理的企業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三)“以發展為本”哲學理念下的生態倫理管理
任何企業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這是人類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決定的。從企業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對大自然的開發與利用應立足長遠發展。一些企業只顧眼前蠅頭小利、動搖人類生存之本的做法,實不可取。
儒家哲學思想講求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更加深刻地道出了生態倫理管理的本質,即作為企業對自然的索取需以發展為本,不可欲取欲求,需給自然萬物以休養生長之機,才能保障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所用。而道家哲學思想所追求的“知足知止,可以長久”,也道出同理,強調人類就克制對自然環境的索求欲望,追求經濟發展應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才是人類生存的長久之道。
可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應成為矛盾體,反而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企業肩負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不僅僅推動經濟發展就能實現,更重要的是保持社會經濟的長久發展,這就不得不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企業來講,構建“以發展為本”的生態倫理管理體系,建立“綠色供應鏈”,推進企業生態經營模式,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之,在管理過程中,管理倫理與哲學問題總是相伴而行的。企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管理,而管理體系的三大框架“人力資源、經營、生態”所存在的問題,即為管理倫理問題。人力資源的管理倫理強調“以人為本”,經營管理倫理強調“以誠信為本”,生態管理倫理則強調“以發展為本”,這三種管理模式都以哲學理念為根基,以哲學觀念為核心思想。故中國管理實踐既離不開管理倫理的道德規范,也需要管理哲學的思想引導。
參考文獻:
[1]王鶴. 淺談企業中的人本管理[J]. 活力, 2015(09):33.
[2]王璽. 試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J]. 中國市場, 2015(28):115-116.
[3]趙剛. 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J]. 市場觀察, 2013(09):17-19.
[4]孔鋼. 論我國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9):39.
[5]王玥. 天津GN公司戰略規劃及實施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學, 2013:1-3.
[6]張克夫.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管理觀念的探討[J]. 江蘇商論, 2013(05):125.
[7]孫榆. 推行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之我見[J]. 經營管理者, 2013(07):90.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