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張江
【摘 要】《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整體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出發(fā)點,結合職業(yè)崗位需求,以工作過程為主導,設計學習型工作任務,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進評價手段,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切實掌握農產品安全檢測的方法和技能。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檢測;項目化;教學改革
《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是高職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技能課。掌握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學會常規(guī)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能,是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院根據本地區(qū)食品、農產品企業(yè)的檢化驗崗位技能要求,為加強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思路,對《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進行了項目化教學改革。把企業(yè)檢測一線中的實際項目引入課堂,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對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1 結合崗位需求,確定教學項目
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yè)的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面向的崗位群主要是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yè)的質量控制、食品質量監(jiān)督管理部門、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驗員及相關行業(yè)從事實驗室管理和科研輔助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食品、農產品中的常見有毒有害物質及其檢測方法,能熟練操作相應的檢測儀器,為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可能面臨的檢測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以各級企事業(yè)單位必檢、常檢和較重要的檢測項目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盡量貼近現階段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實際,根據檢測儀器類型設計了6大學習項目, 并將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操作規(guī)程、技能培訓內容引入到教學內容,將食品檢驗工職業(yè)資格考試內容有機融合到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課程的職業(yè)性和實踐性。
2 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重構課程體系
本課程經過走訪企業(yè)、畢業(yè)生調研、專家座談,確定了以常見檢測儀器類型/檢測方法為載體的6大學習項目,即光度法檢測食品添加劑,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重金屬含量,氣相色譜法測定農藥殘留,液相色譜法測定獸藥殘留,ELISA檢測真菌毒素和有害物質的快速檢測,每個項目再分解成2至3個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與實際崗位的工作過程相近或相同,通過完成各項任務,達到對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目的。如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重金屬含量項中包括以下3個任務:果蔬樣品的采集制備與預處理、茶葉中鉛的檢測、水果中銅的檢測。學生通過前兩個任務掌握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重金屬鉛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通過第三個任務夯實基礎,熟練操作,任務的設計符合認知遞進規(guī)律,凸顯了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
3 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實施項目教學
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因此按照完整工作過程的6個步驟組織教學實施,即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檢測計劃→作出決定→實施檢測→檢查控制→評定反饋。任務執(zhí)行時,教師首先布置工作任務,小組進行學習資料的收集和檢測標準的查詢,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匯報,通過方案展示,教師引導學生制定任務、實施具體計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施檢驗工作,學生可針對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時與教師溝通以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隨時對各個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檢查。任務完成后,小組進行自評及互評, 教師對任務進行梳理和知識深化,并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完成的每個工作任務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在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中,進行項目組織實施,并完成檢驗技能的綜合訓練與提高[1]。
4 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啟迪思維,達到 “以點帶面”的效果;主題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設置主題,學生圍繞主題查閱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后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行課堂討論;身份置換法,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收集的資料和工作任務自主進行實驗設計,對檢驗結果進行總結、整理和匯報,增強其質檢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最后,充分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開放課程網站,學生可以便捷的查找、學習、溝通,拓展其學習空間和時間。
同時,本課程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專業(yè)技能課,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原子吸收光譜儀,氣、液相色譜等大型儀器,操作規(guī)程相對復雜。受價格和實驗室場地限制,往往儀器數量配備有限,學生需要輪流上機。本課程通過建立仿真實訓室,讓學生可以反復模擬上機,直至完全熟悉為止[2],并且可以減少教學試劑的消耗和儀器設備的折舊,提高了教學效率。仿真實驗室的建立讓學生人人動手、人人參與,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課程通過技能競賽促進教學。定期舉辦食品檢驗技能競賽,以賽促學,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專業(yè)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
5 改進評價手段,注重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法主要是靠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考核來實現,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會讓學生覺得只要考前認真復習,就可以順利通過考試,從而忽視了平時的學習與知識的積累[3]。在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本課程的評價實行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學生查閱資料、執(zhí)行工作任務、填寫檢驗報告的能力。我們用檢驗報告取代實驗報告,讓學生不再專注于實驗的原理和相關步驟的書寫,而是提前進入工作角色,縮小與企業(yè)的距離??己税▽W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三方面,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6 結語
《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課程改革在我校2013級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yè)進行了探索。課程改革突出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以項目為載體,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及職業(yè)素質,充分體現高職專業(yè)課的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4]。實踐表明,《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項目化教學實施以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較大提高,在儀器操作、數據處理和結果分析方面進步顯著,學生考取食品檢驗工中、高級工的一次性通過率都在90%以上,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明顯效果。經過調研,畢業(yè)生進入企業(yè)后能迅速適應崗位,企業(yè)對畢業(yè)生的綜合評價也大為提升。
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5],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調整、優(yōu)化教學內容,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卉蘭.《食品分析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視界,2013,26:-309.
[2]蘇學軍,王建軍.高職食品分析實驗操作項目化教學探索[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9(4):15-17.
[3]張春霞,易艷梅,胡海星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食品分析與檢驗》教學改革探討[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1.46:9-97.
[4]陳靜,謝小花,肖陸飛等.《食品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探討[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2):29-31.
[5]吳海燕.基于項目化的高職《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視界,2013,35:-26.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