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本文依據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對機電專業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闡述了廣州市工業技師學院機電專業開展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基礎的“一個對接,三位一體,精英教育”機電類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體會。
關鍵詞:機電專業 校企共育 協調培養 精英教育 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是加快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增強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的人才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根據粵人社發[2012]178號“關于印發《廣東省技工院校“校企雙制”辦學指導意見》的通知”和穗府辦[2013]2號“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我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見”的文件要求,筆者所在的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完善工學結合、校企雙制的辦學合作機制,加強與企業優勢互補,開展崗位互換、實習實訓、技術開發、產品加工等。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進了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初步實現了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雙贏”目的。
一、工學結合,共同培養技能人才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旨在幫助學生實地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工作崗位職責,體驗企業的管理模式,感受企業文化,進一步增強對課堂一體化教學的感性認識,縮短由學校到企業的“思想”差距,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0年,筆者所在學校與美的華凌制冷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成立了“美的制冷工學結合班”。采用學生在校學習與在企業實習的輪流交替、分階段學習模式。落實國家關于“半工半讀,工學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在培養模式上的靈活性。
二、頂崗實習,實踐產業對接模式
根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迅速組織開展技工院校與省級產業園對接合作活動的通知》要求,借助學院校企辦搭建的與產業園合作平臺,積極開拓企業資源,修訂參與省級產業園區實習班級的教學計劃,派送教師入駐對接企業進行學生管理和培養,提升對接的實質效果。
2011年,筆者所在學校與新勇藝國際集團進行合作,雙方共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定期選派教師參與學習企業管理機制、企業實習學生的管理和培養工作機制。筆者所在學校借助“實習實訓基地”平臺,將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學生在企業將結合所學專業特點,進入sMT部、組裝部等生產部門,主要體會企業的工作流程、明確工作崗位職責、掌握企業的管理模式、了解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實踐活動。這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手段更豐富、學習效果更明顯,培養出了企業滿意、社會認可的高技能人才。
三、開辦企業冠名班,打造“訂單學生”
近年來隨著校企合作“升級”,訂單班已逐漸成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就業質量、拓展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培養成本,滿足用工需求,是一項‘雙贏合作。
訂單班培養方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訂完成,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畢業的學生能迅速適應崗位的需要,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派遣經驗豐富的專家能手到學校指導學生,他們對學生側重實踐技能培養。除了把一線專家能手“請進來”,也有很多學生“走出去”,在冠名企業實習孵化,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接受職業指導與訓練。
四、搭建平臺,建立實習就業基地
在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筆者所在學校充分認識到學校與企業在軟硬件方面各自的優勢所在,可以對學生進行更接近實際的生產管理、現場管理,全面提升學校實訓基地的功能和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培養高技能人才。
筆者所在學校與廣州市粵隆自動化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中廠實習實訓基地”,共同將實訓基地建成企業的生產、研發基地和學校的教學工廠。同時學校和企業建立了學生實習制度和實習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安排實習內容,實現學生在校就能進入“實習就業基地”生產實習、畢業后也可在“實習就業基地”零距離就業,真正做到實習、就業一體化。
五、加強精英班建設,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筆者所在學校以職業任務驅動教育模式為主導,探索適合技校生培養的新模式——精英班教育模式。該模式橫向以專業技能課程為抓手,縱向以課題項目為載體,貫穿學生德育教育及職業素養,打破傳統學科知識,融合各知識技能點,采用基于“職業任務驅動”的一體化教學,在整個模式運行中完善和實現了職業任務驅動教育模式的三大體系,即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
1.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精英班學生進入班級后,老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愛好,協助學生選取專業方向,在相關專業中選擇符合自己特長的技術領域,完成精英班學生專業的再定向,使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有了明確認識并進行科學的規劃。對于相同的技術領域,由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研發團隊,每個研發團隊都有項目負責人和明確的分工。整個研發團隊模擬企業的運作模式,通過項目研發,不斷提高研發團隊的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2.構建科學的精英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精英班學生的發展,筆者所在學校在調研了多家企業的基礎上,構建了機電專業精英班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刪減部分過舊落后的知識,增加大量現代先進技術知識,糅合了相關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按照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以職業任務驅動的方式重新編排,新的課程體系更加適合基于“職業任務驅動”一體化教學方式,從基礎的任務逐步過渡到比較專業的任務,最后達到能獨立進行課題研發的能力。采用了分層教學、理實一體化、講授、討論、演示、實驗操作等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師生間相互探討、共同完成項目任務。
3.推廣精英班經驗,實現整體學生同步提高
筆者所在學校機電工程系精英班學生培養模式探索實施五年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通過總結精英班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機電專業的全部班級,使得各層次階段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都有了喜人的提高。
筆者所在學院機電專業學生在各項技能比賽中多次獲得各項成績:2014年8月,獲“贏在廣州”第三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榮獲創業大賽優勝獎;2014年10月,獲“穗港澳榮智能家居電器安裝”項目金牌;2014年11月,在“廣州市屬技工院校第三屆師生創新設計大賽”獲一等獎4個、二等獎12個、三等獎7個;2014年12月,在首屆廣東省技工院校科技小發明小制作大賽中收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2個、最佳人氣獎2個、最佳創意獎1個的優異成績。
六、建立完善客觀的學生評價體系
筆者所在學校建立了全方位的學生評價方式和標準,包括專業技能評價、溝通表達能力評價、合作能力評價和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等,可以全面且客觀地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效果。同時,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的綜合素養,包括溝通表達、與人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科學的測評體系可從多角度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術、語言表達、團隊合作分工、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七、小結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要堅持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更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開展“校企共育”培養模式,充分進行校企合作,探索多種學生培養模式,是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徑。學生在解決各種問題、任務中進行學習,學會解決職業問題的方法、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綜上所述,切實將學校和企業、理論知識和崗位實踐結合在一起,才是提高現代技工院校培養質量的唯一途徑。
(作者單位: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