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貴
2016年第一首現象級的音樂作品,是由高曉松創造的。最近幾天,許巍演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攻陷了各大社交網站和軟件。有人說許巍再也不是那個“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的少年,只能“茍且”地端出一碗變味雞湯。也有人直指“始作俑者”是高曉松,已經變成功人士的“矮大緊”,不止于自拍刷屏,這回竟然從“網紅圈”跳脫出來聊生活,歌頌“詩和遠方”,就好像高高在上的人大談“何不食肉糜”,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這首歌究竟是高曉松的“傾心之作”還是為迎合大眾的商業作品?功成名就之后再來寫洋溢荷爾蒙的“雞湯搖滾”總會引起非議。這回我們就來“圓桌討論”下眼前這道“是非題”到底是“茍且”還是“狗血”,也順便把跑偏的思維拉回來,回歸歌曲創作本身。
韋娘娘
高曉松左手《曉說》右手《奇葩說》,好歹也是個能“說”的成功人士了。按照劉震云老師“一句頂一萬句”的文化追求,您說了不下一萬句話,但是您到底算那“一句”還是算那“一萬句”呢?您“說”了那么多,卻依然覺得眼前的茍且跟自己無關,您“說”來“說”去都在干嗎呢?您媽媽教給您的“詩和遠方”,就是在這個當下的茍且里對著空氣說空氣?不徹底告別眼前的“茍且”,您能真正擁抱“詩和遠方”嗎?您真的到達過遠方嗎?還是說,遠方只是您回到眼前茍且的一次詩意化的鍍金?
—子非魚(媒體人)
高曉松擔綱阿里音樂董事長,扛大旗說是要用互聯網給華語流行音樂行業做人工呼吸,據說想讓華語流行音樂在哪兒跌倒了再在哪兒爬起來,而現在這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雖然也雞湯了也偽搖了,讓一部分人高潮了也讓一部分人罵街了,但那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貌似高曉松在文化行業讓自己腰包鼓鼓之后正表現出他對整個文化文藝行業有著更高的追求,這種追求,是要通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這樣一首歌自勉或者宣誓才會產生蓋章生效作用的。各位親,你們聽懂了嗎?
—阿布先生(媒體人)
當高曉松們以精英的名義將普羅大眾眼下的生活等同為“茍且”的同時,一方面他們傳達出了當下青年對于現實境遇的一種真切的失落與不滿,但給出的“詩與遠方”的藥方卻是一種逃離主義的路線。相比于詩與遠方,今天的文藝作品更需要以真誠的知識勇氣幫助青年直面生活的困境。
—《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