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忠海
淺析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蔣忠海
在社會活動中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十分基礎的道德法則,同時也是法治社會中的重要法律援助。伴隨著我國司法制度的成熟與發展,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引入誠實信用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法律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視。
在民法中誠實信用是最為基本的原則,人們在市場活動中需要信守諾言、誠實可靠,在保證他人利益不受到損害的基礎上追求自身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確定行為規則。首先,在主觀上要求當事人在進行行為過程中主觀意識是善意的,是誠實信用的。只要在主觀為善意的,即使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沒有真實陳述事實亦不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其次,在客觀上要求當事人在進行交易活動的過程中行為誠實可靠,沒有損人利己即為達到事實上的誠信。最后,當事人的行為禁止規避法律與合同的規定。第二,橫平功能。法官在針對不同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可以按照誠實信用原則來進行靈活變通,以達到公平公正的目的。第三,維護交易安全。誠實信用原則可以調整合同中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來全面保證交易安全性。要求各方當事人能夠全方位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通過合法的方式來行使自身權利。
在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初期是以真實義務的意義而存在的。真實義務本質上是對當事人訴訟行為的限制,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2.1嚴禁在訴訟中進行虛假陳述
法院在審理案件過中需要嚴格按照事實與法律才能夠進行公平公正的判決。虛假的,不符合事實的陳述案件或理由會直接影響到法院對事實的判斷,進而影響法律的正常適用,從而導致不公正的裁決。虛假陳述在民事訴訟中分為兩種不同的形態,分別為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對事實與證據妄加爭執以及違心承認對方當事人所陳述的內容。如當事人違背事實作出虛假自認,則違背了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法院可以否定其效力。
2.2禁止反言
禁止反言原則即為禁止反悔或矛盾的行為出現。即為當事人在進行民事訴訟過程中某種行為的結果使得對方當事人相信其行為會造成一定的法律后果,因此產生的態度。因此,只要在客觀上來分析當事人的相信是處于合理狀態的,則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禁止反悔與矛盾行為主要是對對方當事人的利益進行保障。一方當事人在對另一方當事人的的行為與陳述基于充分信任時所進行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禁止一方當事人出現事后反悔或自相矛盾的行為來傷害對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雖然我國目前沒有針對禁反言的明確概念,但是擁有關于禁反言的相關規定。《證據規則》中第八條就對當事人撤回或反悔陳述有著明確的規定。這是由于一方當事人的陳述與行為可以免除對方當事人就事實進行繼續舉證,如果不禁止一方當事人隨意撤回自認則會使得對方當事人喪失公平舉證的權利與機會,進而使得訴訟權利不平等,即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所以,完成自認的當事人不得隨意撤回自認或進行矛盾的主張。
2.3禁止以不當形式形成有利于自身的訴訟狀態
即為禁止一方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惡意利用法律漏洞或不正當手段來做出損害他人利益,利于自身的訴訟狀態。在我國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騙取管轄權利、以不正當的理由獲得財產保全的情況十分普遍。這一行為不單單直接損害了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同時還損害了法律的公信力,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
總的來說,雖然當前我國民事訴訟法對于違法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制,使得司法實踐過程中時常出現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虛假陳述等眾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產生。這一現象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訴訟權益,也損害法律的權威。然而,相信在民事訴訟法的未來的發展成熟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將會起到重大的作用,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權益與法律的威信。
(作者單位: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