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欣
審視與反思:“播音”“有稿播音”“無稿播音”概念新探
□郭雨欣
《中國播音學》中對“播音”的定義包含了“播音”和“主持”兩方面的涵義,并創造性地將播音工作分為“有稿播音”“無稿播音”,以區分 “播音”和“主持”,這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意義。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方式隨著傳媒行業的發展而日益多樣化,如今,區分“播音”和“主持”僅僅依靠是否“有稿”這個外在形式早已遠遠不夠,概念不清勢必會對理論研究和行業實踐造成困擾。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討“播音”的定義以及“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這兩個概念的合理性。
播音 有稿播音 無稿播音 主持 《中國播音學》 《播音主持概論》
播音。1994年、2003年先后出版的《中國播音學》和《中國播音學》(修訂版)中,對于播音的定義,都是“播音員和主持人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所進行的傳播信息的創造性活動”。雖然這個定義中,出現了同語反復(即在定義項中直接包含了被定義項),但我們可以從定義中發現,作者賦予播音的內涵既包含播音員的工作,也包含節目主持人的工作。
有稿播音、無稿播音。雖然《中國播音學》中將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統稱為“播音”,但作者仍然認為二者的工作是有區別的,于是提出了另外兩個概念——“有稿播音”“無稿播音”。書中“從對語言的組織轉化上”將播音分為“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指出“有稿播音更注重轉化,無稿播音更注重生成”,并提出對“播音員或主持人”的要求,即“無稿播音出口成章,有稿播音錦上添花?!?/p>
曾經有人提出“‘播音怎么會有無稿’的質問”,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頌先生有這樣的分析:“從人民廣播建立的第一天起,……雖然因為初期的稚嫩,有稿播音比重較大,但并非沒有無稿播音。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戰事信息,到文藝節目的介紹;從服務類節目的解釋,到體育節目的解說,沒有文字稿件做依據的播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其施展的場合。可惜的是,那時還沒有“主持”這個說法,一概都叫作播音。改革開放以后,更有許多現場談話、錄音交談、答疑闡述、體育賽事,也很少有稿件作依據。此時,也只能叫作播音,而無法改變其稱謂?!?/p>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理解《中國播音學》所提出的“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兩個概念??梢?,諸如 “文藝節目的介紹”“服務類節目的解釋”“體育節目的解說”等工作本應屬于“主持”,只是因為當時還沒有“主持”這種說法,所以被叫做“無稿播音”。而這些“無稿播音”或“主持”工作的特點,是“沒有文字稿件做依據”。
綜上,根據《中國播音學》一書中對“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區別的表述,以及張頌先生對人民廣播誕生初期播音工作的描述,可以推斷《中國播音學》中的“有稿播音”指“播音”“無稿播音”指“主持”。
書中觀點的歷史合理性及重要意義。1994年《中國播音學》的出版宣告了一個新學科的誕生,標志著本學科理論體系開始走向成熟。而書中所提的“播音”之定義,也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在我國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出現早期,大多數主持人是從播音員中選拔出來的。例如,我國第一位廣播節目主持人徐曼老師(央廣《空中之友》主持人),以及我國第一位主持固定欄目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沈力老師(央視《為您服務》主持人),她們兩位在做節目主持人之前分別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播音員。因此,在當時,認為“播音”的涵義應當包含“播音”與“主持”是有一定歷史合理性的,并且對于本學科領域來說,給“播音”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一種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
而 “有稿播音”“無稿播音”的說法,表明當時本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對實踐中出現的新的工作狀態及時認知,體現出了他們的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上述概念在行業發展中的滯后性。隨著傳媒行業的發展,人們對于“播音”等概念的理解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之所以有人會在“無稿播音”這個概念出現之后提出 “播音怎么會有無稿”這樣的質問,歸根到底是因為人們對于“播音”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吨袊ヒ魧W》中所指“播音”的內涵,包括了“播音”和“主持”二者;而隨著行業的發展,提出質問的人則普遍認為“播音”和“主持”各有所指,“播音”就只是“播音”(一定有稿),無法涵蓋“主持”,所以才會提出“播音怎么會有無稿”這樣的質問。
“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概念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學界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在業界也被熟知。例如,在中國傳媒大學林白的自媒體節目 《狼哥脫口秀》每期的片頭,都可以看到“本節目系無稿播音作品”的字樣,但是,根據現在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情況,如此表述是否依然準確,值得重新思考。
“播音涵蓋主持”之爭。為了明確“播音”和“主持”的關系,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于“播音”是否應該涵蓋“主持”,學界就曾有一場爭論。
一部分學者認為,“播音”應該涵蓋“主持”。20世紀80年代,張頌教授提出“播音員應該涵蓋主持人”這一觀點 (以下簡稱 “涵蓋論”)。王旭東在《“播音員涵蓋主持人”論略》中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認為“主持人只是播音這顆大樹長出的一個分支,人為夸大二者的區別,讓主持人獨樹一幟,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節目主持人只是播音員的一種法定身份,主持人的語言只是播音員的一種特定方式。”1996年,徐立軍在論文《論播報與主持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運用》中提出“主持式播音”的概念,認為“主持”是播音的一部分,包含在“播音”的范圍當中。
另一部分學者則對“涵蓋論”提出了質疑。1993年,廣東電臺的李東通過論文《走出“魔圈”——與張頌教授商榷兼論主持人語言特征》對“涵蓋論”提出了“坦率的學理性質疑”,此文還獲得了全國主持人節目研究會 “金筆獎”。 2001年,張君昌在《播音與主持的界定及其評優》一文中指出,“播音界不該操著‘涵蓋’的老觀點不放。在主持人節目幼年期,它必然要從曾脫胎的播音母體中汲取營養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它已經發展壯大,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占據大半江山的今天,仍然把它當作播音的一個小小的 ‘分支’看待,不利于事業的發展”。
在業界的實踐中,國內外媒體從業人員也早已將“播音”“主持”二者清晰地區分開來。例如,在《楊瀾訪談錄》采訪沃爾特·克朗凱特的節目中,對于克朗凱特的介紹,有這樣一句話:“沃爾特·克朗凱特是美國新聞界的傳奇和宗師級人物,他開創了電視新聞報道的新形式,由傳聲筒似的播音員變成調配力量的主持人,主持人這一角色,由他定義?!边@也充分說明,在媒體從業者看來,主持人和播音員有明顯區別,而用“播音”涵蓋“主持”將二者統稱為“播音”并不合適。
“播音”無法涵蓋“主持”。爭論仿佛早已停止,雖然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播音”“主持”二者目前的發展狀況,用其中任何一方去概括二者都不恰當。在沒有新的更合適的詞匯可以涵蓋二者之時,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將其統稱為 “播音主持”。
例如,2012年,《播音學概論》一書的作者姚喜雙出版新書 《播音主持概論》,將原來的“播音”改為“播音主持”。在這本書的編輯推薦中明確指出,“本書將‘播音主持文體概述’內容分了上中下三個章節,‘上’主要是從廣播播音的角度闡述,‘中’是從廣播電視主持的角度闡述,‘下’是從電視播音的角度闡述……”再如,2016年3月,金重建出版了著作《播音主持藝術導論》,同樣把播音和主持分列開來。
“播音”和“主持”的區別。雖然正如張頌所認為的,無論是“播音”還是“主持”,均有“有稿”和“無稿”的情況,但即便都是“有稿”的情況下,“播音”和“主持”也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同樣是在有稿的情況下,觀眾觀看播音員的播音和主持人的主持之后,一定可以區分何為播音何為主持。那么,如果不以“有稿”或“無稿”為依據區分“播音”和“主持”,又應以怎樣的標準來區分二者?對此,應天常在《節目主持人通論》中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播音員、主持人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媒介職能、語用方式、角色屬性這三個方面。在媒介職能方面,主持人較為全面,播音員則較為狹窄;在語用方式上,主持人語言為動態,播音員語言為靜態;在角色屬性上,主持人為節目的主導性角色,播音員則多為從屬被動角色。
結合應天常的觀點,筆者嘗試對“播音”“主持”二者的區別做進一步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區分“播音”“主持”并不為抬高一方、貶低一方,二者并無孰高孰低之分,區分二者只是為了對其做盡量科學理性的分析;第二,區分“播音”“主持”不能只以下面的某一種角度為依據,而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加以判斷。
第一,媒介職能方面。在內容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雖然傳媒行業內分工越來越明確,各部門各司其職,即便是主持人,在媒介中的職能也不一定有多么“全面”;但是,和播音員相比,無論是在節目進程的把控上,還是在對節目具體內容的把關上,相對于播音員而言,主持人的確有較為“全面”的媒介職能。
第二,語用方式方面。一方面,播音員對稿件的忠實程度大于主持人。播音工作中,雖然同樣強調交流感、對象感,但一定要絕對忠于稿件;主持工作中,即便有稿,也未必要“不能播錯一個字”。另一方面是人稱的區別。播音稿件中,多用第三人稱;而主持工作中,則還較多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
第三,角色屬性方面。播音員和主持人在工作時的角色身份有所區別,播音員的身份感是新聞事件的傳達者、轉述者,而主持人則較多地將個人身份融入到節目當中。
綜上所述,根據傳媒行業的發展情況,“播音”工作和“主持”工作已經有了較大差別,因此現如今“播音”的概念已無法涵蓋“播音”和“主持”兩種工作,應當用“播音主持”來表述《中國播音學》中所指的“播音”;區分“播音”和“主持”僅憑“有稿”或“無稿”也已遠遠不夠,需要有更多其它因素作為區分標準。因此,分別代表“播音”和“主持”的“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這兩個概念在如今也就沒有了原本的合理性,應直接用“播音”“主持”來分別表述。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曾 鳴
1.張 頌:《中國播音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張 頌:《中國播音學》(修訂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3.張 頌:《關于無稿播音的思考——語言傳播雜記之二十三》,《現代傳播》,2001(2)。
4.王旭東:《“播音員涵蓋主持人”論略》,《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1(1)。
5.李 東:《走出“魔圈”——與張頌教授商榷兼論主持人語言特征》,《主持人》第2、3合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
6.張君昌:《播音與主持的界定及其評優》,《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2)。
7.《楊瀾訪談錄》:追憶已故美國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http://www.56.com/u63/ v_NDU3NzA0MzY.html,2009-08-16。
8.姚喜雙:《播音學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9.姚喜雙:《播音主持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10.金重建:《播音主持藝術導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11.應天常:《節目主持人通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