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
(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深圳市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廣東深圳 518067)
卵形鯧鲹病害綜合防治技術探析
黃浦江
(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深圳市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廣東深圳 518067)
常見的卵形鯧鲹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細菌病以及寄生蟲病等多種病原學疾病,均可對卵形鯧鲹的生長和發育造成嚴重的危害,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經濟損失。本文將對卵形鯧鲹常見疾病的發病癥狀、防治措施等進行論述,為卵形鯧鲹的科學化養殖和病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卵形鯧鲹;病害;防治
卵形鯧鲹屬于鱸形目鯧鲹屬[1],又被成為金鯧,是我國南部沿海主要的海水經濟魚類之一,其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受到廣大食客們的喜愛。卵形鯧鲹生長迅速、抗病能力較強,目前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海水養殖魚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不斷有資料表明,隨著卵形鯧鲹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病害也不斷頻發,給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次研究將通過對常見的卵形鯧鲹病害的病原學、癥狀及防治措施進行論述,為卵形鯧鲹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卵形鯧鲹常見的病毒類疾病為魚類病毒性神經壞死癥,其是由魚類神經壞死病毒(NNV)感染所引起的,其對于卵形鯧鲹有著較高的致死率,魚苗及幼魚期感染病毒后,致死率可達90%以上。卵形鯧鲹感染病毒后,魚身體表發黑、厭食、反應遲鈍,游動時呈旋轉狀,靜止時則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病魚解剖口可見其內臟器官顏色蒼白,常伴有潰瘍等異常現象[2]。
防治措施:①加強對種苗的檢疫工作,孵育前應采用實時熒光PT-PCR等方法對種苗進行病毒的檢疫,確保種苗的健康;②在魚苗孵化過程中,應對受精卵、魚苗池和日常用具進行嚴格消毒處理,確保孵育過程的安全性。對受精卵進行消毒時可采用經有效碘處理過的海水清洗,即可有效的滅活受精卵表面的NNV病毒。對育苗池、日常用具等進行消毒時,可采用乙醇類、碳酸或者PH值為12的強堿溶液等;③由于NNV病毒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一旦發現有卵形鯧鲹感染病毒,應立即進行隔離處理,將病魚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池水進行消毒處理。
2.1 結節病
卵形鯧鲹結節病是由鰣魚諾卡氏菌以及美人魚發光桿菌亞種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其多發于水溫較低的10月~來年的4月期間,發病率約為20~60%,死亡率約為20%。雖然結節病病情擴散較為緩慢,但其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卵形鯧鲹發病后常浮于水面或呈現旋轉狀游動、反應遲鈍,體表大面積充血、潰瘍或者呈現結節樣膿瘡,部分伴有腹水和肛門紅腫。病魚解剖可見其肝、腎、脾等臟器充血腫大,伴有大量的微小結節。鏡檢可見大量桿狀或分支狀細菌。
防治措施:大量研究證實,應用中草藥番石榴以及蒼術可有效對該病進行防治。同時其對于諾氟沙星或者氯霉素、環丙沙星、慶大霉素也具有著較高的敏感性。
2.2 皮膚潰瘍病
卵形鯧鲹皮膚潰瘍病主要是由弧菌屬的多種弧菌所引起的一種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疾病,多發于每年的4~11月水溫連續2周持續在20℃以上的環境下。卵形鯧鲹被感染后,初期以食欲不振、體表出現斑塊樣褪色為重要癥狀,病魚游動遲緩。發病中期時,病魚尾鰭的基部以及軀干等部位發紅或大量出現斑點狀的出血,隨著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病情嚴重時,病魚吻端以及鰭膜大面積潰瘍,眼內可見出血點、鰓蓋破損,肛門紅腫,少量病魚可見肛門處分泌有黃色體液。病魚解剖可見其肝臟、腸壁大量充血。
防治措施:致病弧菌對于諾氟沙星、紅霉素、氧氟沙星、米諾四環素以及頭孢克洛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在防治時,可將這些藥物拌入食物中進行投喂或單獨投喂。
2.3 細菌性腸炎
卵形鯧鲹有著暴食、貪吃的習性,在投料的高峰期,尤其是以冰鮮飼料喂養為主時,卵形鯧鲹極易患細菌性腸炎。每年的6-9月高溫季節是該病的流行期,病魚的死亡率約為50%-90%左右。卵形鯧鲹發病后常表現為離群、行動緩慢、魚體發黑、攝食大量減少或停止攝食,腹部明顯腫脹,肛門部紅腫,常伴有黃色粘液流出。病魚解剖可見其腸道大量充血、發炎,無食物,腸道內存在大量黃色粘液。
防治措施:該病藥敏實驗結果表明,其對于青霉素類藥物高度敏感,因此防治時可應用青霉素類藥物進行拌料投喂。
3.1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其是一種由刺激隱核蟲所引起的。該寄生蟲多寄生于海水硬骨魚類的皮膚或者魚鰓中,形成直徑約為0.5mm的白色斑點。卵形鯧鲹感染后,鱗片大量脫落,鰓絲紅腫出血、粘液分泌增多,進而阻斷鰓部的氧氣交換,造成病魚亞缺氧或者呈現缺氧狀態,如未及時治療,魚群將在3-4天內大量死亡。病魚解剖可見其體內血液量明顯減少,肝臟花白、質脆。
防治措施:對于病魚的治療時,可采用孢蟲凈拌料投喂。在寄生蟲高發期,可將魚排網箱拖至水流較急的海域內,以減少寄生蟲附著的機會。定期將漁具應用聚維酮碘進行消毒,以殺滅粘附的蟲卵。
3.2 車輪蟲病
車輪蟲是一種可感染卵形鯧鲹魚苗和成魚的寄生蟲,其多寄生于卵形鯧鲹的體表和魚鰓、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內。感染后,病魚體表發黑、食欲減退或廢絕,迅速消瘦、常浮于水面,且焦躁不安,鰓絲紅腫、體表的粘液分泌增多,有白色斑點。多發于每年的春末和秋初季。病魚解剖后,目測及鏡檢時,其內臟均為異常情況。
防治措施:定期對水源、漁具以及飼養池進行全面消毒。發病季節,要及時將病魚撈出,以防交叉感染。同時采用氯氰菊酯溶液稀釋后,對水體進行殺蟲處理。
近年來我國對于卵形鯧鲹人工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卵形鯧鲹病害的發生率隨著水體受體污染、病害預防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而提高。為提高卵形鯧鲹養殖的經濟效益,對于其病害應以預防為主。因此養殖過程中,應建立科學化養殖體系,爭取將養殖效益最大化。
[1] 陳百堯,唐興本,于飛,等.北方卵形鯧鲹池塘病害防治及對其養殖幾點思考 [J].現代漁業信息,2009,24(12):29-31.
[2] 蔡小輝,文雪,徐力文.等.卵形鰻鰭一例疑似神經性病毒病的初步分析[J].水產科學,2012,31(10):597-601.
黃浦江(1984-),男,碩士,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