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佳穎
摘要:微信作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通訊工具,不僅是人們之間聯絡溝通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企業營銷的一個全新平臺。通過回顧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分析了微信公眾平臺的營銷現狀,闡述了微信公眾平臺的營銷優勢,并對微信公眾平臺面臨的市場挑戰進行了總結概括。
關鍵詞:微信 公眾平臺 公眾號 營銷
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推出,在推出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微信用戶人數已輕松突破六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它不僅是大眾進行溝通和聯絡的交流工具,更是許多企業進行營銷的一個全新渠道。用戶在自己的App中看到某個精彩內容(例如一個視頻、一篇文章、一首歌曲等),通過點擊右上角,進而選擇“發送給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快捷的將信息分享出去,好友收到信息或是看到朋友圈信息后,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即刻查看詳細信息,也可以選擇將信息繼續分享出去。企業和商家正是利用了微信的公眾賬號平臺進行自媒體活動的,通過一對多的媒體性行為活動,最終形成微信的互動營銷及推廣。
一、微信公眾平臺簡介
微信公眾平臺,簡稱weChat。和新浪微博早期從明星戰略著手不同,微信公眾平臺在發展初期的方向是通過更優質的內容,來創造更好的粘性,形成了許多個不一樣的生態循環。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或商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應用賬號,該帳號與QQ賬號互通,通過公眾號,商家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對象的文字、圖片、語音及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
二、微信公眾平臺營銷
(一)微信公眾號營銷現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信也越來越被更多人使用,微信公眾號是在微信基礎上開發出的一個功能模塊。4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遍流行,使得微信營銷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微信公眾號營銷比傳統營銷模式更加精準、快捷、接地氣。公眾帳號通過消息推送、社交分享、互動溝通等,實現了產品的推銷及口碑營銷。但是現階段公眾號營銷最缺乏的是信任,只有信任,客戶才會對產品信息進行分享。因此微信公眾號營銷需要有針對性,且消息推送內容要適度、簡潔有吸引力,才能達到對產品信息的廣泛傳播。
(二)微信公眾號營銷特點
1、運營成本低
相比傳統營銷模式,微信公眾號營銷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只需要申請一個QQ號碼和一定的流量費,便可實現微信公眾賬號的注冊。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很多功能都可以免費使用,人人都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2、營銷模式多元化
微信營銷模式靈活多樣,包括微支付、微名片、二維碼、搖一搖、朋友圈、漂流瓶和附近的人等等,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為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人群提供了便利。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為商家和客戶帶來極大的便捷,大大增強了營銷效率。
3、營銷精準,保密性強
微博等營銷方式,需要企業不斷刷屏以保證信息的閱讀量,相比之下微信公眾號營銷不刷屏即可做到信息的100%送到,確保了營銷信息的精準性。用戶通過關注公眾號,便可以定期收到企業的產品信息推送,其閱讀模式是一對一的,且微信公眾平臺營銷互動性強且曝光率極低,其與用戶之間的對話不會公之于眾,是私密的。因此,對于企業來講,其主要精力只需要放在如何策劃出更加優美、簡潔的文案即可,這樣才能保證粉絲和顧客數量及品牌的推廣。
(三)微信公眾號營銷現存問題
網絡科技日益發達,各種軟件功能也在日趨強大,微信公眾號營銷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受網絡詐騙等事件的影響,廣大消費者開始對推送信息的真假性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懷疑。其次,隨著Photoshop、Illustrator等繪圖軟件功能的開發,加之商家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的夸大宣傳,產品對于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的迷惑性,許多買家因此而上當受騙。另外,微信中的定位功能,使得一些客戶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會泄漏地理位置信息及其他信息,這對于消費者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安全隱患。最后,隨著微信公眾號的流行,個人手機里關注的公眾號也越來越多,信息過剩現象也隨之而來,造成了公眾帳號推送消息的閱讀率大大降低。
三、結束語
微信用戶數量在日益增長,同時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也越來越大,這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營銷是重要的市場機遇。針對現階段人們對微信營銷的反感情緒,主要應對方式是在吸引了相當多的粉絲基礎上,通過微信推送內容將普通粉絲轉為忠實粉絲,并最終贏得粉絲對品牌的信任。同時,人們對信息的安全性越來越看重,現階段吸粉工作也越來越難。因此,企業和商家應選擇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到專一、專注、極致,以優質的推送內容為核心,將口碑做好才是微信營銷的最好模式。此外,針對微信公眾號營銷,企業可以引進新媒體營銷專家,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并進行專門的人才培養,設立新時代有針對性的營銷團隊,針對目標顧客群體進行調研,改善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頻率等等。
參考文獻
[1]戚蕾,張莉.企業微信營銷[J].企業研究, 2013
[2] 鐘雪勤.淺談微信營銷模式在企業營銷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4
[3]魏淑娟.微信營銷創業中的應用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