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盧琳++馬維紅
摘 要:近年來,各工學校非常重視“教工之家”的硬件建設,配備基本的辦公場所和相關設施。各高校對“教工之家”的建設也進行了研究探索。天津理工大學政法學院的趙俠指出,高校應在人文關懷視閾下發揮“教工之家”的功能,增強校園文化的人本功能,拉近學校和教師之間的情感距離,為教師送去關懷,在不同程度上滿足教師的多層次需求,在一定意義上實現教學建設和廣大教職員工成長發展的一致性。
關鍵詞:心理契約;自媒體;高校二級工會
中圖分類號:G443文獻標識碼:B
一、發展“網絡教工之家” 的意義
1.教師對“家”的認識有待提高
“家”并不是一個沒有情感的空殼,也不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形式,而是令教工向往的心靈家園。教職工只有對“教工之家”有了“家”的感覺,才會有歸屬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才可能向工會敞開心扉,才會參與工會組織的各種活動,才能夠為學校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傳統“教工之家”需突破瓶頸,創新形式內容
“教工之家”建設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開拓性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并在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高校獲得了快速發展,贏得了廣泛關注和支持。但是,以往“教工之家”的建設,更多地局限在硬件設施的配備上。由于高校教職工整體文化素質、精神層次較高,加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存在教職工新、老校區分隔辦公的實際情況,每天忙于授課,忙于科研,忙于家庭,教職工很難做到相聚一堂進行精神世界的交流,導致“教工之家”并不能充分發揮其實際價值。
3.自媒體技術是創新驅動,“網絡教工之家”已是工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著網絡及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已經滲透到每位教職工的工作、生活、娛樂中。二級工會應該緊緊把握學院發展的思路,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前“教工之家”存在的客觀問題,不斷調整“教工之家”的發展態勢與發展目標,順應形勢,創新思路,建設“網絡教工之家”。
二、建立“網絡教工之家”的理論依據
筆者依托工會自媒體工作室對高校教職工進行了網絡調研,主要從教師的精神面貌、對工作現狀的滿意度等進行了全方位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教師對當前工作狀態、環境及發展空間比較滿意,主要表現在對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工作價值的認可;有10%左右的教師對當前工作狀況較為不滿,主要表現在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工作讓自己感覺疲憊,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等;30%左右的教師沒有明確的態度。不難發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很有意義”這一問題上,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實際上,教職工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雖然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人可以把生活與工作完全分開。生活與工作其實是緊密的,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對人生的態度,只有尊重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敢地去承擔責任,才能對工作負責,對人生負責。工會活動與教師的日常工作內容并不相同,但是從走訪及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工作或者是活動,影響教師參與度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的積極性。要改善當下的現狀,務必首先改變大家對于工會活動的認識。這就要求工會負責人要更多地對活動進行正面宣傳,以服務大家為導向,而不是以完成任務為目的。
三、建立“網絡教工之家”的現實價值
實際調研分析博客、SNS、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自媒體媒介在不同工作內容、不同年齡層次教職工中的使用情況,結合少數服從多數、普及學習等方式,搭建一種或多種并行的自媒體平臺,建設二級學院“網絡教工之家”生態系統;二級學院“網絡教工之家”系統內院領導、機關工作人員、教師三類主要參與者中,機關工作人員多為新時代年輕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要發揮機關工作人員主觀能動性,維護此生態系統的科學運轉,做好信息與意見的傳遞與反饋;主動邀請職業指導師、心理學專家進行心理契約的相關理論與技術的培訓,科學地將其融入到“網絡教工之家”生態系統的運行中,進而實現學院及所有教職工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在研究過程中,對于二級學院“網絡教工之家”的建設,需克服老中青教職工之間的代溝,結合新時代下教職工的新媒體技術使用層次以及新學院的自身特點,來搭建一個或多個并行的自媒體平臺。同時,在自媒體平臺的基礎上,科學運用心理契約相關理論與技術,促進學院“網絡教工之家”科學可持續發展,并實現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