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軼娜 王海平

摘 要:中國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創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旗手、協調者的作用,作為金磚國家中的重要成員,中國在經濟規模、經濟增速、全球競爭力等方面占據著領先地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開辟了國家間經濟合作新模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輸入了活力、帶來了機遇。但是,金磚國家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有待改進,經濟水平有待提升,共建國際經濟新秩序。
關鍵詞:金磚國家;中國經濟;機遇;挑戰;戰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01-03
一、金磚國家合作機制
“金磚國家”(BRIC)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文章《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提出。文章指出,全球經濟重心正在向新興國家轉移,中國和印度將成為世界工業制成品、服務的軸心,巴西和俄羅斯則將引領世界原材料供應;金磚四國的國土總面積接近世界的30%,人口總和達到世界的40%,潛力巨大,前景看好。2009年,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商討了金磚國家的協調發展與合作,發表了《聯合聲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正式確立。2010年,金磚四國一致商定,吸收南非加入該合作機制,金磚四國(BRIC)擴容為金磚五國(BRICS)。
2009年至今,金磚國家先后聯合召開了6次峰會,簽署聯合宣言,制定金磚國家間貿易發展的政策與具體措施,推動務實合作,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內容更為豐富,向全世界彰顯了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的蓬勃朝氣與遠大前景。
二、中國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經濟貢獻
中國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確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國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創建過程中扮演了“旗手”角色。自從“金磚國家”這一概念被西方提出后,中國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創建表現出了十分積極的態度。2009年,第一次峰會期間,中國積極參與磋商與籌備工作。2010 年,中國作為主席國,積極推動南非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2011年,第三次峰會期間,中國推行本幣貿易結算業務,號召加強金融合作,為金磚國家合作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第二,面對金磚國家的利益沖突,中國扮演了“協調者”角色。金磚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發展難題。中國面臨對出口依賴較大、內部消費投資不均衡等問題;俄羅斯面臨過度依賴能源出口、制造業競爭力弱等問題;印度面臨基礎設施匱乏、對外收支不平衡等問題;巴西面臨過度依賴資源出口、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南非面臨失業率高、基礎設施不足、教育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等問題。金磚國家面對上述難題,在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利益沖突。
第三,中國積極推動與其他金磚國家的經貿活動。2011年,首次金磚國家經貿部長會議指出,2001—2010年這十年間,金磚五國貿易總額的年均增速達到28%,貿易規模增長了15倍;其中,中國同俄羅斯、印度、巴西的雙邊貿易增速超過了40%,與南非的雙邊貿易增速高達59.5%,明顯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增速34.7%的水平。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經濟規模和增量貢獻最大。
第四,中國拉動金磚國家的全球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4—2015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競爭力較2013年上升1位,名列第28位。其他金磚國家成員俄羅斯、南非、巴西、印度分別排第53位、第56位、第57位和第71位。中國經濟競爭力在“金磚五國”中仍然處于領跑地位。金磚國家的整體經濟增長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
三、中國經濟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的機遇
第一,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開辟了國家間經濟合作新模式。金磚國家打破了僅僅依靠地緣優勢進行國家間經濟合作的傳統模式,開辟了國家間經濟合作的新模式,未來的國家合作一定會突破地理上的界限。中國參與了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這樣一種超越地理界限的國家間經濟合作,具有了對這種新型國家間經濟合作模式的規則制定權與規則解釋權,無疑會為中國經濟贏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第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助推中國實施國際經濟秩序改革戰略。隨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在大幅提升,中國呼吁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增加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而金磚國家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五大新興經濟體的集合,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在改革國際經濟體系方面有著共同的強烈訴求。
第三,有利于中國借鑒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金磚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可以利用金磚國家這一平臺,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努力避免其他國家所走的彎路。
第四,中國與金磚國家經貿互補性強。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在貿易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為開展貿易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主要是以原油、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初級產品,向俄羅斯出口的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等輕工商品。中國從南非進口的主要是金屬礦砂、賤金屬等,向南非出口的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等。中國從巴西進口的主要是礦產品、農產品等,向巴西出口的主要是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儀器儀表、鋼材等。中國從印度進口的主要是礦產品、農產品等,向印度出口的主要是機電設備、化工產品等。
四、中國經濟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的挑戰
第一,經濟增長方式落后。金磚國家受國際經濟環境確定的影響,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很大,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創新環境欠缺、傳統優勢逐漸減弱、過分以來發達經濟體市場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例如,中國的金融發展未跟上實體經濟的步伐,32 000億元外匯存款被美國的巨額債務綁架,有被稀釋的風險。
第二,經濟體制不完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金磚國家自經濟改革以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例如,中國的經濟制度不完善,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未能完全理順,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社會保障體制也相對落后,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矛盾開始制約國家經濟發展。
第三,科技落后。金磚國家主要依托高投資、高能耗、高出口、低收入、低福利的方式獲得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技術進步、新產品開發、新產業培育等高新科技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只有3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不足,突出表現在技術研發的綜合能力欠缺、人才培養方式落后等方面。
第四,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貿易摩擦頻發。金磚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相近,產業結構和層次存在一定趨同性,競爭是客觀存在的,容易引起貿易摩擦。中國在貿易合作中長期處于逆差狀態,貿易關系嚴重不對等已經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近年來,其他金磚國家對中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比例不斷增加,印度、巴西針對中國采取了許多貿易保障措施。
五、構建金磚國家長期經濟合作戰略的建議
第一,構建對外援助體系,提升國際影響力。金磚國家在時機成熟時召開對外援助政策協調會議,在人員、資金、技術等方面相互配合,并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及受援國,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援助體系,打破當前發達可以國家主導的國際對外援助體系。
第二,堅持開放性原則,共建國際經濟新秩序。一方面,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機制,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相當人口規模、較強地區代表性、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在條件成熟時都可以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吸收新的成員國有利于提升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整體經濟份量和影響力。另一方面,金磚國家要在世貿組織、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框架內加強協作,爭取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第三,進一步發揮金磚國家經濟合作的互補性與互利性。金磚國家在謀求各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根據各自的資源和產業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的制造業、俄羅斯的能源行業、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行業、巴西的礦業和農業、南非的貴金屬行業優勢明顯,且互補性強。各成員國應當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采取更加開放、透明、優惠的政策,實現產業互補,增強各國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建立完善的能源合作機制。盡管金磚五國的經濟結構不盡相同,但是各國在能源供需上卻有著共同點,巴西、俄羅斯是資源能源出口國,中國、印度、南非則是能源需求大國,金磚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空間巨大。
1.推進能源法制化建設。各國在金磚國家合作框架下成立能源合作機構,推動實質性的能源法制建設,避免各國由于缺乏統一的能源法律法規而導致能源貿易秩序混亂。
2.強化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合作。中國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俄羅斯在核能技術方面,巴西在深水鉆探技術方面,南非在礦產開采技術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各國相互進行技術合作的潛力巨大。
3.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多邊合作機制。各國政府積極鼓勵政府間、政府與企業間、企業間等多種主體的能源合作,拓展能源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金磚國家聯合統計手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二十國集團與金磚國家財經合作文獻[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3] 周文.金磚國家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 侯敏.中國與金磚伙伴國礦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與貿易互補性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71-75.
[5] 李繼宏.中國與金磚國家經貿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J].對外經貿實務,2014,(10):15-18.
[6] 劉文革,王磊.金磚國家能源合作機理及政策路徑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74-82.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投資指南[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