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淑玲
摘 要:泡沫經濟往往是終結一個時代統治霸主或經濟奇跡的重要因素。學界對泡沫經濟生成機理探討雖多,但并沒有明確的結論,泡沫經濟生成的機理依然神秘。首先分析西方經濟學學者視野中泡沫生成機理,隨后分析馬克思對于虛擬資本生成邏輯以及對資產泡沫的剖析,最后討論泡沫經濟的生成機理及其危害。
關鍵詞:泡沫;泡沫經濟;資本邏輯
中圖分類號:F123.1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003-03
泡沫經濟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例如歷史上著名的16世紀荷蘭郁金香泡沫、17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9年美股泡沫、20世紀末的日本泡沫以及美國最近發生的次貸危機,都是典型的泡沫經濟現象。以日本為例,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被稱為“泡沫經濟”時代,隨后進入“失去十年”的經濟停滯期,盡管日本多次采取超常規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但經濟并沒有真正走出泡沫破裂的陰影。
一、西方經濟學視野中泡沫經濟生產的機理
西方經濟學從理性和非理性兩個角度分別探討了泡沫及泡沫經濟。理解泡沫經濟的核心是要理解泡沫本身的內在含義,金德爾伯格認為,泡沫可以不嚴格地定義為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價格在一個連續過程中的陡然上升。開始的價格上升產生進一步價格預期,并且吸引新的買主——投機者一般感興趣的是來自資產買賣的利潤,而不是它的使用或產生盈利的能力。這個價格上升通常跟隨著導致金融危機的預期逆轉和價格的陡然下降。
根據金德爾伯格的泡沫定義,可以看出界定泡沫主要有三種特質:一是強調資產價格連續陡然上升并隨之突然下降的過程;二是強調導致價格發生巨大變化是因為投機者對資產預期發生變化而不是基于該資產的使用價值或者它具有盈利能力;三是根據其他學者的描述,泡沫還具有自我生成和自我確信的特性。也就是說,泡沫具備一個具有生成、擴張以及破滅的自動機制。
西方經濟學針對泡沫的解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經濟學理性的角度來解釋泡沫,一種解釋則通過非理性角度來解釋泡沫。就理性角度來解釋泡沫而言,這種解釋是以“有效市場”假設為前提,提出了理性泡沫(the theory of rational bubbles)說,這種解釋認為理性行為和理性預期是前提,金融價格除了包含基礎價值外,還包含偏離基礎價值的理性泡沫的成分,這些理性泡沫并非資產錯誤定價,而是反映了未來的收益。
理性泡沫的產生機制有內生和外生兩種:一種是投資者對泡沫進行投資而非對基礎價值進行投資,原因是泡沫也可以帶來收益,所以能夠吸引一大批投資者介入;另一種是內在因素,例如投資者對股利未來收益的預期也會吸引投資者介入從而產生泡沫。雖然這種理性泡沫可以解釋一些資產價格短期偏離現象,但由于條件苛刻,例如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投資者的認知能力問題,投資者的預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這就不是理性能夠解釋的范圍。
但人類社會往往需要解釋那些難以解釋的現象,管理不可管理的事件。另一種解釋看到了人類的理性限制,認為人類不僅具有理性的一面,還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凱恩斯較早發現人具有非理性的一面,他稱之為“動物精神”,即人的投資沖動依賴于自然本能,后來這種動物精神被不斷拓展,發現這種“動物精神”具有躁動性和恐慌性的特性。DeLong等人認為,受到噪音或者偽信號的干擾會導致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同時,投資者過度依賴歷史價格的變化、公開信息以及過度自信都會導致投資者采取非理性的行為。當代著名的金融學家羅伯特·席勒的解釋是投資者的從眾行為會導致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價格上漲導和財富效應誘使新的投資者和資金不斷投入,新投入的資金又推動價格上漲,但這種正反饋是有限度的,最終導致負反饋循環,價格突然下跌,泡沫就此破裂。
總之,泡沫的生成機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通過理性行為解釋的泡沫:一定的泡沫也能給投資者帶來收益往往會引導投資者介入,投資者對資產的未來收益投資也會吸引投資者成為泡沫的推動者;另一種解釋是投資者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心理情緒等驅動,產生盲動行為,導致泡沫產生。當這些泡沫擴展到整個資產市場,就會產生資產泡沫,但資產有泡沫不一定會產生泡沫經濟,當資產泡沫影響到整個經濟領域才會產生泡沫經濟,也就說,隨著投機預期的繼續強化,某種資產泡沫繼續擴張,超過了整個經濟系統所能承受的壓力,便產生了泡沫經濟。
二、資本邏輯與泡沫經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泡沫產生的根源,在馬克思看來,有價證券產價格上漲或下跌只是有價證券索取權證書的價格變動,實質是重新分割剩余價值,而不是創造剩余價值。
無論是泡沫內生論還是外生論,都是基于對泡沫經濟直接原因進行剖析,馬克思對泡沫經濟批判可謂入木三分,“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在這個過程中,有價證券的增值是幻想的。以股票為例,馬克思認為:“這個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另一次是作為在這些企業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種形式,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它的市場價值取決于索取權大小、可靠程度以及預期決定的,這種“市場價值”只是一種幻想,一旦貨幣市場緊張,利息率提高,大量的證券投入獲取貨幣,就會出現價格跌落,但在危機中貶值的證券又變成貨幣集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隨著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展,一切資本好像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因為有各種方式使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這種價值增倍的想法被馬克思看成是“純粹幻想的怪物”。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這種“幻想的怪物”不斷被強化,似乎資本不經過資本主義生產環節就能自動增值,而且金融資本家還積極推動這種自動增值的怪物不斷推進,最終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內,直到經濟體系不能再承受,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危機爆發。
馬克思反復強調有價證券只是現實資本的復制本,它只是代表一種所有權的證書,同時也是對未來剩余價值的索取權益。也就是說,虛擬資本只是對剩余價值的一種分割權,它本身并不創造價值,但它卻是參與剩余價值的分割。這種所有權證書跌落而造成的盈虧,具有集聚功能,“越來越成為賭博的結果”,“賭博已經取代勞動,表現為奪取資本財產的本來的方法,并且也取代了直接的暴力。”這類人的資本積累可以不按照現實的資本積累方式進行積累,而且從現實中攫取了很大的一部分價值,從而實現資本的超常規積累。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的邏輯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最大化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無論是絕對剩余價值還是相對剩余價值,當然,由于參與資本運動主體很多,如何在不同的職能資本之間分割剩余價值,也會存在激烈競爭;二是最大化的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當資本所有者獲得了剩余價值,資本家要有韋伯意義上“禁欲”精神,將剩余價值投入到再生產循環,而不是用來消費,從而增加資本積累和擴張。這兩種都是單個資本的積累,而第三種邏輯可以通過兼并以及信用杠桿的方式進行快速擴張,虛擬資本的擴張就是這種邏輯,這種邏輯帶有賭博性質,但它卻采取了隱蔽的手段。實質上,隨著公眾對有價證券的投資,這種隱蔽的掠奪不僅僅是資本家之間的剩余價值分割,還掠奪了工資、租金等收入,使得社會財富不斷向大資本集聚,從而加速資本的集中和積累。正是由于虛擬資本自我增值的幻想,導致資本主義社會每隔一定時間就會爆發一次危機,這些危機的功能不僅是使得幻想的泡沫被擠掉,而且通過索取權的變更導致資本的集中,增加了大資本的賭博心理和操縱市場的能力,從而加速這種爆發周期。
三、泡沫經濟生成機制及其危害
泡沫經濟產生的深刻根源是虛擬資本不斷重新分割剩余價值以及其它收入,它采取資本自動增值的幻想形式重新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以加速資本的集中和積累。資本目的是獲得自身的增值,它所依附的資產或者說標的物多種多樣,表現為該資產的資本化的過程。
泡沫經濟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兩種情形:在人的行為是理性的條件下,泡沫也會給投資者帶來收益以及它會帶來預期的利息收入;在人的行為并非理性的條件下,也會導致泡沫的產生,即投資者可能受到信號干擾、認知能力有限、或過度依賴歷史價格和公開的信息以及過于自信。
泡沫生成的機制是一種正反饋與負反饋互相循環的過程,即資產價格變高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更多的投資者和資金介入繼續推高資產價格,直到無法一直持續下,價格下跌。無法繼續進行正反饋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資金是有限的,歷史條件也是一定的,一些聰明的投資者可能會提前嗅到泡沫破裂的危險從而跳出這種正反饋循環。
泡沫經濟是這種資產泡沫不斷擴大,財富效應不斷顯現,誘使大量的投資者介入,最終擴散到整個經濟領域,生成了泡沫經濟,而社會大眾的盲從跟風,使得整體經濟承受不了沉重壓力,從而導致整個經濟泡沫的破裂。
盡管一定的泡沫會對經濟有一定促進作用,泡沫意味著資本對未來樂觀情緒和擴張傾向,但泡沫經濟無論是生成過程還是破裂的危害也非常巨大。
一是它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平衡,大量資金配置到無效的市場中去,而不是配置到最需要的產業中去,它帶來的國民經濟增長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一旦破裂則會導致大量企業倒閉、經濟蕭條。根據馬克思的觀點,有價證券只是代表所有權證書的索取權,它的價格漲跌并不產生實際的價值,盡管虛擬資本是“虛擬”,但卻會導致現實資本配置無效率,也成為一些人攫取現實資本的杠桿,從而導致經濟結構失衡。泡沫經濟破裂往往會導致所謂經濟奇跡的終結,也往往會結束一個霸主統治時代,例如元朝末年紙幣超發導致整個元朝政權覆滅;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使得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時代;最近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克林頓政府倡導的“美國夢”幻滅,甚至有可能結束美國在全球各個領域的霸權統治。
二是泡沫經濟具有財富分配效應,擴大貧富兩極分化。假設泡沫不破裂,會導致沒有參與者失去財富增值的機會,從而增加了二者的財富分化程度,例如房價上漲導致那些沒有買房者與買房者財富差距很大;泡沫經濟破裂更會導致財富的集中,一部分投資者成為資本巨頭,另一部分投資者變成窮光蛋,這種集中會擴大居民的財富分化程度。
三是金融市場賺錢比實業賺錢快,被稱之為“快錢”,這種賺錢模式會增加國民賭性而厭惡勞動。這種賭博替代了勞動,增加了人們的賭性,從而導致真實價值創造減少,并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不勞而獲”的風氣,從而制約整個經濟的發展。
四是社會可能因為泡沫經濟的破裂而變得不可控,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泡沫經濟破裂會產生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會增加失業,增加財政負擔,從而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不斷增加,處理不好則很有可能造成社會動蕩。
參考文獻:
[1] ?Tsutsui W M,Mazzotta S.The Bubble Economy and the Lost Decade:Learning from the Japanese Economic Experience[J].Journal of
Global Initiatives:Policy,Pedagogy,Perspective,2015,(1):6.
[2] ?De Long J B,Shleifer A,Summers L H,et al.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703-738.
[3] ?Diba B T,Grossman H I.Explosive rational bubbles in stock pr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520-530.
[4] ?葛新權.泡沫經濟理論與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 ?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EB/OL].新浪財經,2011-01-04.
[6] ?希勒.非理性繁榮: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 ?單許昌.資本的空間化危機與其內在悖論[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1-18.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