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宮麗艷
摘 要: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企業管理必須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上,才能具有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所闡釋的先義后利、以人為本、誠實信用和自強不息等人文思想都對當前加強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企業管理;傳統文化;現代
中圖分類號:F272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11-02
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一項社會管理制度,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區長期歷史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必然會反映到企業管理的方式上,換句話說,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必須與特定區域的文化相適應,把特定的文化因素融合到企業管理制度之中,這樣建立起來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當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企業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國企改革理論中的核心概念。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立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在國有企業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既要體現經濟因素的規律性,又要體現文化因素的地域性,只有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匯吸收進來,才能克服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的阻力,為企業發展開辟道路。
一、“先義后利”——追求道德和利益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文化。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義則是規范人道德、行為的當然準則,在處理“利”與“義”的關系時,要“先義后利”。孔子的這種義利觀避免了社會成員之間在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因利益關系而發生沖突。儒家思想雖然本質上是倫理道德思想,但也并不排斥“利”,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1]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愛財并不是可恥的事,即使是君子也有獲得利益的權利,但利益的取得不能損害義,要生財有道,從而達到道德修養與利益追求的和諧統一。企業作為經濟組織,追求利益無可厚非,沒有正常的利潤實現,企業就不能發展,也無法生存。企業既是經濟組織,同時也是社會組織,它在實現利潤、追求發展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道義責任,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必須在社會道義的大前提下來實現,不能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對于企業“義”的規范,處于高層次的是經營者提高道德修養、自我約束,自覺在經營行為中遵守社會道德,重義輕利,以道德的力量約束那種純粹的、自利的市場經濟行為。而“義”的最低限度表現為法律的規范,以國家的強制力來調整企業的經營行為,禁止企業為獲得自身利益而損害公眾的整體利益,制止“不義”行為的產生,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法治社會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的意義。企業的經營行為首先不能違法,然后才有可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因此,追求道德與利益的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對企業的客觀要求。
二、“以人為本”——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標。孔子把“仁”的基本含義都定義為“愛人”,他強調仁愛之道要尊重別人,推己及人,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企業管理本質上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管理方式,要求在組織設計上以員工為中心,重視員工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鼓勵員工創新發展。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無論怎樣先進的管理方法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具體的人上。當前,我國企業管理中忽視員工作為“人”的本性需求,把員工單純作為一種資源來管理,員工在企業中被動地按照工作程序工作,個人價值實現與企業發展不能保持一致,難以調動工作積極性,也無法產生對企業的歸屬感。現代企業管理要求把員工不再視為“經濟人”,而看作是有社會需求、精神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社會人”。要求企業管理者正確認識員工個人價值實現的心理需要,尊重員工的人格和自尊心,通過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為員工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重視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智力優勢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經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人才狀況,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要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發現人才,發揮人才的技術優勢,幫助人才實現自身價值則是現代企業管理首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說,以人為本的文化傳統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的理念所激發出的員工的巨大創造力和凝聚力,無疑將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三、“誠實守信”——恪守經營準則
“誠信”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規范,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踐,待人處事信守承諾。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誠信,就不可能在世上立足。他甚至把“誠信”與“軍隊”“糧食”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漢代董仲舒則把“仁義禮智信”并列為“五常”,他認為誠信對于治理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他說:“伐喪無義,叛盟無信。無信無義,故大惡之。” [3]意思是說,不守誠信是最大的惡事。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凡是成功的商人莫不把誠信作為首要的信條,寧可自身經濟利益受損,也絕不讓誠信的形象受到半點損失。歷史上著名的晉商、徽商能成為商界的一代傳奇,除了其本身敏銳的商業嗅覺,其始終不渝地堅持誠信理念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管理者羅杰·福蘭克說:“世界上最容易損害一個經理威信的,莫過于被人發現在進行欺騙。”誠信是企業立足的根本,也是維護規范有序的經濟秩序的內在要求。首先,良好的企業信用有利于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使市場經濟在公平、公正和平等交易的基礎上有序開展。第二,現代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良好的信譽有利于保持客戶群,減少融資成本,提高信貸資質,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擴大資源配置空間,更好地組織自己的經濟活動,促進經濟發展。第三,企業員工內部之間誠信關系的建立,有利于企業形成凝聚力和戰斗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企業的核心領導者首先要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這樣才能贏得員工的信任,就像“日本著名企業家士光敏夫所說:對于員工,為了真正做到相互信賴,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可以信賴的,不要一味要求對方信賴自己。給了下屬承諾,就必須不折不扣地去實行”[4]。可見誠信雖然屬于道德范疇,而實際的經濟活動中,誠信卻轉化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實踐證明,擁有誠信就擁有市場,就有具有了成功的資本。
四、“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
自強不息的精神從根本上講就是儒家文化精神,也是千百年來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優良傳統的歷史積淀 。孔子認為,自強不息精神表現為有志有德之人所擁有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5]強調人要有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同時,自強不息還表現為勇于創新的精神。“變而通之以盡利。”[6] 這種創新變革的思想,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都成為社會要求變革的思想武器。在企業競爭全球化、經濟發展一體化的今天,市場經濟實際上是科技經濟,風險經濟。科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支撐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企業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但同時,也要看到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新產品的研發同樣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存在失敗的可能性,都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很大的影響。應對這樣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需要企業管理者,特別是處于核心的決策者在創新能力和承擔風險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素質,把企業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發展綜合考慮,既不能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也不能急功近利,鋌而走險,要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有敢于冒險和敢于承擔風險的觀念和氣魄。另一方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把自強不息創新精神融入到企業文化層面,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在機遇與風險面前敢于挑戰,勇于創新。通過規范的和人性化的制度管理,把企業發展和員工人生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從而調動所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現代企業管理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理念,任何一種管理方式都必須根植與特定的文化傳統中,只有把文化傳統中優秀的因素與先進的管理方式緊密地緊合起來,這樣的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國擁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秀的人文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把這些先進的傳統思想融合到現代企業管理的建設中,必將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