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紅
摘 要: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河南的社會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城鄉分化不斷加劇,弱勢群體也開始備受關注。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中一個典型的弱勢群體,其生存環境、健康狀況和體育鍛煉水平都令人擔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健全并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留守兒童;健康狀況;體育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5-02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當前,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劇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大量轉移,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受制于城鄉制度的壁壘而被迫滯留家中,成為“留守兒童”。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和其他同齡孩子相比,在親情、教育、生活,甚至健康等各方面獲得關注都極為不足,成為了社會中的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如何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還關系到全社會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本研究從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著手,不僅可以了解農村中小學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現狀,還可以探索城鄉二元差異下如何對體育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為解決留守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生活、健康問題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河南鄭州、駐馬店、周口、南陽等地農村6~14歲的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5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法。在樣本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實施調查;訪談采用座談、半結構性訪談和結構性訪談進行。
(三)研究工具
1.留守兒童情況調查表。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行為習慣、不良癖好等來了解留守兒童的現實生存狀況。具體施測時,由教師(至少與該生接觸6個月以上)根據日常觀察,結合家長及任課教師提供的數據,對留守兒童進行客觀評估。
2.體育生活方式訪談問卷。本研究基于體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和特征,對留守兒童的運動目的、日常運動項目、可利用的體育資源和體育鍛煉水平等三個方面進行訪談,了解其體育運動狀況和體育資源狀況。
二、河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
由于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懷,也缺乏有效的健康監護和體育指導。在研究中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健康狀況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其生存狀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監護狀況主要呈現三種類型:獨自留守、隔代監護、寄養,其中以隔代監護最多,占58%。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的對親子關系令人擔憂。調查顯示,21%的留守兒童都對父母不滿意,53%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變淡。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的監護者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教養任務,很難及時關注到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健康問題并給予合理的指導,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研究表明,生活中只有18%的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導,40%的學生有吸煙、喝酒等不良習癖,10%的學生出現了飲食、潔癖等問題。與此同時,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也困擾著1/5的留守兒童,這一狀況令人擔憂。
(二)留守兒童的體育生活方式
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使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個體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2]。為了了解留守兒童的體育運動情況,本研究從運動目的、運動項目、鍛煉水平等多個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雖然60%左右的留守兒童了解運動的重要性,也有固定的運動項目,但只有34%左右的兒童能夠定時、定期堅持鍛煉身體,30%的兒童每次活動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運動效果達到良好的還不足27%。另外,根據訪談內容,筆者還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的運動項目較為單一,大多停留在傳統的民間運動形式上,體育設施也比較落后,這對處于體育發育黃金期的兒童來說極為不利。
三、城鎮化視域下河南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路徑分析
在城鎮化日益加劇的新形勢下,為了使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
(一)政府增強政策支持,健全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社會資源的流動出現明顯的落差[3]。為了使農村留守兒童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政府需要為他們搭建更好的空間和平臺。首先,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的政策扶持力度和經費支持,改善教育場地和體育設施,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和鍛煉條件;其次,要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以鄉鎮、村莊、學校為節點,建設公共運動場地,改善農村體育服務水平。另外,還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具有“鄉土氣息”的運動項目,積極組織體育比賽和娛樂項目。此外,還要努力打破戶籍制度的壁壘,使農民工的子女與城市兒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二)學校要提倡素質教育,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育
蒙臺梭利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睘榱耸箤W生健康成長,學校必須要改變過分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體質鍛煉和素質培養的模式[4]。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使他們能夠在德、智、體、美、勞上全面發展。為此,學校需要在師資力量、場地設施等多方面逐步加以調整,并完善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機制,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另外,還要進一步豐富校園文體生活,使留守兒童在學校感受到更多溫暖,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三)家庭進行關愛教育,培養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
孩子的健康成長依賴于他們的監護人和照看者。由于缺乏親情關注,留守兒童往往難以及時解決其成長發育中的各種問題,并養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5]。為此,外出務工的父母務必要為孩子選擇良好的“托管”對象,關注孩子的健康、學習、心理發育等問題。其次,為了增進感情,留守兒童的父母要提高陪伴的質量,多與子女進行身心溝通,避免一味的“物質補償”,多與孩子互動游戲,多做戶外運動。另外,要為孩子積極創造良好的體育活動環境,鼓勵子女多與同齡人健康交往,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培養積極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
(四)倡導社會組織服務資源,改善留守兒童的生存環境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還需要積極整合、利用社會有效資源改善留守兒童生存環境。首先,要努力構建河南農村的社區服務組織,在農村的基層地區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咨詢服務機構,為兒童提供健康、學習、生活、醫療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其次,要設立“留守兒童基金”,積極動員動員社會各界捐款,為服務站建設籌集更多的經濟支持。另外,還要在社會上公開招募志愿者,定期到服務站、社區開展義診、義助等活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送愛心,讓留守兒童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