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欣+張懿穎


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人口轉移進城,他們(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戶籍制度、政策和法規等因素的影響,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因素的制約,他們的各項社會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護,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本次調查就是想了解遼寧新生代農民工權益保障面臨的問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期望為政府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權益提供政策建議,使他們的社會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農民工權益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048-02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國家需要“有針對性的”符合實踐要求的措施來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爸Α币辉~不僅顯示出了中央對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決心和力度,還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緊迫性、重要性。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和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休戚相關,這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所以,這次調查無論是從自身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與統計
為了客觀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權益保障現狀,采取了分類、分層、隨機的原則,選取了遼寧五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域分布不同、城市規模不同的城市為調查目標地(分別是處于遼寧東部的本溪、中部的沈陽、南部的大連、西部的葫蘆島、北部的鐵嶺),以期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問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本文采取紙質問卷與網上問卷兩種形式,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980份,有效問卷950份,占97.9%??傮w上看,本次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調查內容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數據統計具有準確性,基本上能反映出遼寧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在社會權益保障方面所面臨問題的真實狀態。
二、調查數據的分析與結論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自然狀況分析
1.男女比例:新生代農民工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男性占到60.9%,女性占39%,但是女性比例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進城務工人數和比例都有所上升。
2.年齡段:新生代農民工年齡20~25歲的占67.8%,這一年齡段較高,體現出他們年輕化的人口學特征;年齡在15~19歲之間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到了15%;26~35歲年齡段的比例為17.1%。
3.婚姻狀況方面:新生代農民工中有近55.6%的人目前處于未婚狀態,這表示他們要在打工期間解決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問題,37.9%的已婚農民工他們面臨孩子的入托、上學等重要的生活問題。
4.文化程度:新生代農民工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達81%,這表明他們與傳統農民工相比,受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都有提高。但更高一級的受教育水平與技能比例太小僅占9.3%,這樣的總體文化水平與技能要想長期留在城市,技能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才能適應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
(二)就業與工作狀況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途徑圖
1.就業途徑。通過上圖的數字比例看出,農民工進城之后,他們求職的途徑十分有限,70%的人是通過老鄉朋友的介紹。能夠拓寬自己就業渠道,通過網絡尋找工作的人只有18%。而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的調查中,75%的人是因為文化水平低,沒有工作經驗和相關技能而無法如愿,還有20%左右的人是因為信息渠道不暢通。由此可見,進一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職業技能,開通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十分必要的。
2.行業分布。根據全國總工會2010年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業、服務業和建筑業,其中制造業占到40%,服務業比例為25%,建筑業在20%左右。從本文的調查問卷數據看,建筑業與制造業比例高達67%,遼寧省的農民工行業分布大致與全國各地的分布狀況差不多,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建筑業的從業人數比例有所下降。
3.工資水平與工作時間。從調查可以看出,63%的人工資在2 000元以下,3 000元以上的只有12%,2 000~3 000元的達25%,根據這組數據在遼寧的中等城市中,如果以2 000元左右的工資維持三口之家的生活(租房、子女教育、日常開銷)是十分困難的??傮w而言,他們的工資水平普遍偏低。通過訪談調查了解,男性的工資普遍高于女性。
上表的數據反映,工作時間偏長,只有10.9%的人不加班,而37.1%的人處于經常加班的狀態 。
4.住房狀況。在居住狀況調查中:自己買房的人只有3%,自己租房27%,與人合租34%,住集體住舍或工棚的占46%。住房問題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有著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的想法,然而高額的房價讓他們只能選擇租房,即使是選擇租房,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房子。
(三)社會保障狀況
農民工作為城市的弱勢群體,其權益保障存在眾多問題。
1.思想上對于社會保障制度嚴重缺乏認知。調查數據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對合法權益有所了解的只有31.1%,而68.3%的人知之甚少;對于社會保障制度了解一點的人不足28.6%,不了解及一無所知的達73.4%;養老保險政策也同樣有高達65.1%的人不了解,對于社會保障相關政策的低度認知,使他們很難利用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2.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淡漠。關于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勞動合同的法律意識相當淡漠,79%的人沒有同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只有21%簽過正式的書面合同。73%的人遇到過被克扣或拖欠工資的問題;55%遇到同工不同酬;68%的人工作在無基本生活設施、無安全保障的環境中;受到打罵等人身攻擊的人有35%。
3.社會保障意識缺失,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問卷調查中及訪談中68%的人認為買保險沒必要,他們對自己的養老問題普遍的認知是養兒防老,高達65%的人沒有買任何保險。錯誤的認知再加上相關政策因素及用人單位的問題,使農民工在當今的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他們的諸多社會保障難題與困境也日趨凸顯。
三、制約遼寧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的因素
(一)城鄉二元制度的阻礙
農民工體制受到非均衡的城鄉制度的增強,迫使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像市民一樣,但是仍然無法擺脫農民的戶籍,導致市場化減弱,社會歧視無處不在。新生代農民工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長期位于城市底層,表達利益和維護自身利益需求時失去了話語權。
(二)公民身份的缺失
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工作,但是沒有相應的公民身份權利。他們盡管擁有尚可的自由就業權利,卻沒有得到另外一些對等公民權利,比如教育權、培訓的權利、對等的就業失業保障權利、缺失的社會管理權利還有參與管理權力等。
(三)群體素質的制約
盡管相比于第一代農民工的情況,新生代農民工擁有更高的接受教育程度、學習能力和技能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主要表現為人力資本結構與用工單位乃至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素養還有較大差距。他們沒有基本專業的技能訓練、不具備過硬技術知識,更缺乏對現代化服務行業的行業規范的了解和忽略現代化工業產業生產的知識,導致他們很難擔當更高級別的復合型工作和知識要求高的職位。
(四)社會支持網絡的匱乏
維護自身權利、促進個體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參與一定的政治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境地是比較尷尬的,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無法自己建立合法的行業組織或者是農民工工會,組織力量薄弱無法支持個體維權,而新生代農民工自己保護自己權利意識仍然差,群體對社會政策制定過程以及實施影響獲益微弱。以上的原因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對城市社會產生除了經濟領域以外的如政治、文化、社會方面領域的積極影響,造成了大群體,小影響的尷尬局面。
四、結束語
只有構建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曉山.在深化改革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央1號文件·專家解)[N].人民日報,2010-03-18.
[2] ?施維.順應新生代農民工發展訴求[N].農民日報,2010-02-10.
[3] ?張忠法,沈和,黃華波.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市民化進程政策建議[N].經濟參考報,2003-02-28.
[4] ?周小剛,陳東有.制約我國農民工流動主要因素的系統基模分析及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8):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