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 李格格
摘 要:1949—1952年,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業化程度很低,經濟落后。通過階段劃分對經濟恢復時期之前工業經濟發展背景進行分析,使用經濟史的研究方法,涉及到當時工業經濟發展歷史特點以及同期國內外對比。由此,總結出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工業經濟發展與同期其他國家差距很大的原因,技術工人短缺是經濟落后的瓶頸之一。
關鍵詞:經濟恢復時期;工業經濟發展;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48-02
引言
建國最初時期,黨和政府所面臨的經濟形勢十分嚴峻:惡性的通貨膨脹以及凋敝的經濟。在這一時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同樣也面臨經濟恢復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經濟基礎、財力、物力和技術水平等各個方面條件都比較差,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對外貿易條件也很嚴酷;相對來說,有利的方面包括國內的政治環境、廣闊的國內市場、民心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舊中國生產力絕對水平十分低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期生產力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戰爭的破壞,技術人員存在嚴重的短缺現象,以山西為例,在1952年,機械工業全體職工共3 384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為322,僅占總人數的9.5%,遠遠不能滿足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研究經濟恢復時期前后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有助于找到其問題癥結,對現代工業經濟發展進步有更好的借鑒意義。
一、經濟恢復時期前后工業經濟發展歷史
中國現代工業經濟的興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經濟恢復時期之前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1840—1913年
鴉片戰爭之后,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軟弱無能的清王朝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奴顏婢膝,繁重的苛捐雜稅加上對外大量的賠償,使得農民的生活水深火熱,手工業、農業遭受巨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開始了現代工業的興辦,以山西為例:1892年,山西巡撫胡聘之首建太原火柴局;1906年他又在陽泉設立了山西省保晉礦務公司,以半機械化的方法進行開采。1909年,汾陽大地主劉篤敬在太原建立第一個發電廠。但是這一階段陸續建立起來的現代化企業規模很小,全省現代化工業的產業工人不過500余人,經濟水平落后,是現代工業經濟的萌芽階段。
(二)1914—193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了中國工業經濟發展一個喘息的機會,鐵路、學校的擴建為發展工業經濟準備了條件,同時帝國主義商品的大批輸入導致國內資金外流嚴重,更激起了中國發展自辦工業經濟的決心。1918年開始,華新紡織系統先后建立了天津華新第一廠、山東青島華新第二廠、河北唐山華新第三廠、河南衛輝華新第四廠;劉鴻生分別于1920年和1925年在上海與人合伙開設了富泰煤號和元泰煤號,1920年劉鴻生還在蘇州成立鴻生火柴公司。但這個時期工業產品國內市場較小,對帝國主義有強烈的依附性,廠方與工人之間存在著剝削關系,并且廉價的勞動力使資產階級不再設法大規模的采用機械化生產,導致大量產品要用手工去完成,經濟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三)1937—1949年
在日寇占領區,工礦企業被日本帝國主義獨占,資源被瘋狂掠奪。日寇投降后,其經營的企業也被各地資本家接管,進行著軍事性生產,工人的工資極低。如閻錫山經營的西北實業公司,在1946年給最高技工1天發放的糧食也不過5升,一般的只有1升左右,徒工則僅有7合。
解放區的工業經濟是從手工生產到部分使用機器逐步發展起來的。當時設備簡陋,大部分的機械設備都是從戰爭中繳獲,有一少部分是采用“以土代洋”的辦法自己制造,所以手工操作依舊占主導地位。然而解放區的工業經濟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歷經磨練,為解放后的工業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技術人員,寫下了光輝的一筆,經濟水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四)1949—1952年
建國初期,工農比重差距很大,中國作為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各個方面重工業產值所占比重都很低,工業經濟組成內部,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如1949年手工業總產值約為3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7%。技術水平低下,門類短缺,內部無法協調配合,結構設計方面也極不合理。在地域方面差別也很懸殊,不同地區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經濟發展集中于一線城市,偏遠地方幾乎沒有。技術工人存在嚴重短缺狀況,這對技術創新有著巨大的阻礙作用,經濟水平有了很大進步。
二、同期國內外工業經濟發展的對比
1939年9月戰爭爆發,英國在極短的時間里各種資源都由民用轉化為軍用。1936—1945年間政府級別服務于軍需生產工業中的固定資產投資大概接近10.3億英鎊,這是極高的投資率。許多設備和許多工廠以及由此得到的大量知識和技術可以在和平時期利用。但是另一方面,工業經濟的某些情況并不佳,許多行業訓練人員和正常的招收計劃被打亂了,把物力人力都轉向軍事目的大大降低了英國賺取外匯的力量。1945年,美國以很優惠的條件向英國貸款大約10億英鎊。1948年3月,美國又提出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依照這個計劃美國向西歐提供了大量援助,并愿意負擔重建西歐的相關費用。假如沒有這項政策,英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可能會遇到更加嚴峻和更難對付的工業發展經濟問題。
1945年,意大利的國民生產總值退回到了1911年的水平,按照實際價值計算,相比1938年減少約40%。人們的生活水平低得驚人。如果不是國際的特別是美國的援助,很多意大利人可能會成為餓殍;通貨膨脹在緊接著的幾年里更為明顯,物價指數在20世紀40年代末達到了戰前水平的50~60倍。所幸的是,生產的潛力并不太差,人力也不缺乏,資本總額相比1938年并未減少太多。戰時破壞影響最嚴重的是房屋,在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方面的受的損失要小得多,所以具備生產迅速恢復的條件。事實上,其194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戰前水平。1949—1963年,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率約為8.1%。發展的高速度源于起步水平低,所以有可能利用多種的機會重新分配資源并且在技術知識的應用上減少拖延,發揮規模經濟的最大效益,從而增加勞力和資本的利用率。
戰爭期間蘇聯大概有1/3的國民財富被毀滅,遭受損失的總價值25 690億盧布(1941年價格),2 000萬人死亡。1946年蘇聯的生產水平相比戰前降低了1/4。工業經濟發展耽擱了大約8—9年時間。戰爭結束以后,蘇聯經過幾年的努力,工業總產值在1948年已經達到并超過了戰前1940年的水平,鋼和水泥的生產在1948年,煤的采掘量在1947年,鞋類在1950年,銑鐵生產和石油開采在1949年,棉織品生產在1951年均達到并超過戰前的最高水平。農業經濟在1952年也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其中,種植業是到1955年才恢復到戰前1940年的水平)。
結論
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落后是由多種原因造成,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舊中國的基礎上。那是一個封建生產關系占據支配地位的廣大農村與帝國主義、官僚資本操縱經濟命脈的城市相結合,所構成的貧窮落后的經濟體系。相比同期其他國家的工業經濟發展來說,中國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要在短期內快速縮短距離,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提高的關鍵則在于技術創新。中國通過引進蘇聯等先進國家的技術,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然而技術工人嚴重匱乏,與當時工業經濟恢復不相適應,這些都阻礙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在當今社會,技工短缺現象依舊存在,我國應高度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更大程度地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機器工業史料組.上海民族機器工業[M].上海:中華書局,1979.
[2] 馬洪,孫尚清.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董志凱.1949—1952年中國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4]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省國名經濟建設三十年[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81.
[5] 蕭國亮,隋福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王麥.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科學技術[M].北京:治金工業出版社,198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國工業五十年:第1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8] 中共山西省委調查研究室.山西省經濟資料:第2分冊(工業、基建、交通、郵電、手工業部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