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月霞
摘 要:闡述新疆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從政府政策、產業結構、生態環境的角度,提出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新疆;區域經濟;協調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59-02
黨的十八大指出,為實現2020年前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我國將繼續推行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包含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優先推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新疆地處西北邊陲,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研究新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新疆整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
(一)全區經濟狀況分析
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新疆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疆GDP由1978年的3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7 505.31億元,經濟總量呈持續增長的態勢。2012年新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 258億元,增長35.1%,投資增速居全國第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 800億元,實現出口194億美元。新型工業化戰略取得一定成效,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 804億元,同比增長12.7%。農業發展態勢良好,2012年總產值2 276億元,同比增長7.4%,位據全國第1位。
(二)各地州經濟狀況分析
2012年新疆各地州GDP差距明顯,參差不齊。位居前五的是:烏魯木齊、伊犁州、巴州、昌吉州、克拉瑪依。而人均GDP排名:克拉瑪依、巴州、石河子、烏魯木齊、昌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五:克拉瑪依、石河子、哈密、烏魯木齊、阿克蘇。農村人均純收入排名前五:克拉瑪依、巴州、昌吉、石河子、塔城。克拉瑪依人均GDP、城鎮和農村的收入均為第一,分別是135 018元、22 936.9元、13 472元。人均GDP居末位的是和田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喀什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克州。新疆南疆地區由于地域、資源、民族等因素,經濟發展滯后于北疆。
從整體來看,新疆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良好,但區內各地州經濟總量差距較大,GDP總量最高的地區是烏魯木齊市,最低的是克州,二者的絕對差為19 407 077萬元;人均GDP中,排名前十一的地區全部高于全區平均水平,而阿克蘇地區、克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卻明顯落后于全區平均水平,尤其是和田地區,人均GDP僅為7 015元,遠遠落后于全區平均水平,克拉瑪依和和田地區的絕對差為128 003元;新疆各地州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萬元以上,最高收入地區克拉瑪依和最低收入地區喀什地區相差7 939.9元;農村人均純收入中,克州、喀什、和田低于全區平均水平,最高收入地區克拉瑪依和最低收入地區克州之間絕對差為10 236元。
從五大經濟區來看,天山北坡經濟區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經濟總量占全疆的41.56%。南疆西南部經濟區人均GDP不足全疆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最高的天山北坡經濟區的人均GDP卻是全疆平均水平的1.88倍。從地方財政收入看,天山北坡經濟區占全疆比重的56.79%,南疆西南部經濟區財政收入僅占全疆5.85%。天山北坡經濟帶穩步發展,增長潛力巨大,而天山南坡近年來憑借后發之勢,已成為新疆第二大經濟區。在新疆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區域之間差距卻在擴大。GDP、人均GDP、財政收入最高最低絕對差為5.8倍、5.22倍、10.19倍。可見,新疆北疆地區經濟發展優于南疆地區,不平衡狀況比較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全疆經濟協調發展。
二、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一)地理條件及區位因素
從空間角度來看,新疆北疆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南疆,區位優勢突出。北部是新疆的核心區域,擁有北部的交通優勢、礦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工業化水平等優勢,因此經濟實力較強一些。南疆因為自然環境惡劣,降水量少,經濟基礎薄弱,少數民族較多,經濟整體實力較弱。
(二)產業結構因素
從1991—2012年新疆產業結構變化情況看,第一產業比重在逐步下降,由1991年的33.3%下降到2012年的17.6%。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呈上升趨勢,在1993年、2008年達到峰值,近年來穩定在45%以上。第三產業處于平穩上升狀態,但近年來比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三產比重變化不明顯,對經濟貢獻度低,不利于經濟協調發展。
(三)科教文衛因素
從全疆范圍來看,每萬人擁有醫生人數從2005年的20.61人到2012年的22.63人,年平均增長率1.18%,增速較慢。每萬人擁有大學生從2005年的90.44人增長到2012年的120.35人,年均增長率3.64%,增速平穩。郵電業務量從2005年的1 723 759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2 648 373萬元。全省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數從2005年逐年增加,科教文衛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有了小幅提升,從2005年的20.71%提高2012年的23.41%,增速較為緩慢,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生態環境因素
新疆土地遼闊,但適宜人類居住發展面積較少。水資源總量在不斷減少,從2005年的962.82億立方米逐漸減少到2011年的885.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減幅更大,由2005年的4 789立方米減少到2011年的4 035立方米。從地域上看,水資源北多南少,分布不均,和經濟布局嚴重錯位。全疆生態系統脆弱,南疆經常出現沙塵天氣,北疆大城市也出現霧霾等現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是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首先,要制定合理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其次,盡快出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最后,加強區域合作。在省級規劃的大環境之下,充分考慮當地情況,進行區域經濟協調規劃。
(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可以加大宣傳,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力量,向居民宣傳環保思想,落實個人環保義務;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承接
農業是新疆欠發達區域的基礎性產業和優勢產業,應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化。工業是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新疆要努力實現新型工業化。服務業可以增加就業,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司正家,馬海霞.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戰略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1).
[2] 莊爭蓉.福建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 朱甲羽.河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評價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曹洪峰.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評價與分析[J].山東經濟,2005,(2).
[5] 皮建才.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研究[J].經濟學家,2011,(12).
[6] 覃成林.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和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3,(1).[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