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國
(山西省投資集團高新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6)
?
從環境心理學角度談平遙古城的街巷
劉治國
(山西省投資集團高新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介紹了平遙古城城墻的發展歷程,從視覺、感知、格式塔心理、心理取向四個角度出發,分析了平遙古城的街巷現狀,研究了古城街巷的建造理念與方式,為現代街巷的規劃設計提供了參考借鑒。
關鍵詞:平遙古城,街巷,視覺,心理取向
平遙與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四川閬中成為我國現存四座完好的古城,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平遙古城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城墻最早的用途是用于防衛外來攻擊,如同建筑結構的發展歷史,最早的城墻是夯土城桓。到了明清兩代,在原有夯土墻的基礎上,舊墻垣又經歷了數十次的重筑擴修,在夯土墻身素土夯實,外面包青磚,在城墻頂上內砌了女兒墻,在墻身拐彎處設置了角樓,重新修葺了譙樓、垛口等,使得城墻更加堅固結實。風風雨雨幾百年,城墻依然保持著它的厚重風格。也正是這些城墻把今天的平遙縣城分隔為現代都市與古典大院的迥異風格。
鑒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的減少,不適當的建筑物增多這些實際問題急需解決,從心理學角度由以下幾點來探討平遙古城街巷。
從平遙古城的市樓向下俯視,南大街的全景盡收眼底,在狹窄的街巷兩側排列著小店鋪室。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寬窄不一、縱橫交錯的大街、小街巷構成。以大街小巷連同城墻在內,把古城圍合成方形。通過大街小巷把商業、行政、制作、居住按照使用功能劃分成若干區域。整座古城看起來像一只龜形,城內的道路就像龜背上的縱橫紋路,井然有序、底蘊深厚,古城的規劃設計充分沿用了中國古代北方漢民族傳統經驗與其他城郭的建設經驗,并具體實施于平遙古城的建造中。
平遙古城的民居,以磚墻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輪廓線是直線形的,材質堅硬結實。因山西屬于氣候干燥的地區,故平遙古城民居、街巷綠化植被較少,從色彩上看,總的感覺是統一的,但缺少了潔凈明快之感。可盡管如此,磚紅色的平遙古城民居,大地上的泥土,與鋪貼在街巷道路上的灰色地磚等組成的整體,竟然是不可思議的和諧統一。穿梭于街巷的人們,與這灰色的環境出人意料的融洽,給人一種意外的鮮活感覺。
在道路兩側排列著的建筑,充分體現出各種文化歷史的輝煌。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票號文化、民俗文化等,通過建筑及街巷的分布、格局,體現出文化博大精深的積淀。室外建筑上名目繁多的種種凸出物,并不刻意雕琢、掩飾,給人一種歷史傳承的真實感。古城的建筑、街巷,既給人書香文脈的代代傳承感覺,又給人一種古城不“老”、古城不“古”的勃勃生機感知,這或許就是古城真正的底蘊魅力。
格式塔心理學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稱為完形心理學。該學派中完形組織法則之一——圖形背景法則。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平遙古城的各部分結構均有其各自的使用功能和性質,結合起來的整體大于各部分的組合。圖形背景需要辯證的去區分,誰為背景,誰為圖形,體現出的最終效果也不盡相同。
街道不能在什么也沒有的場所中存在,也不能與附近的環境相分離。換言之,區域內所建陳列物是街道的附屬。街道是主體,是城市的房間,也是肥沃的土壤,更是培育的溫床。街道通過其兩側排列建筑物而形成立體的構圖,這時街道是圖形,建筑是背景,周圍建筑即成為整體,成為聯系其空間的背景;而在今天,一個新城鎮的建立,首先著手的是這個區域的道路建設,在城鎮功能化完成后,道路所體現出的更多是服務功能,人們所完善的是建筑的功能使用,即建筑與建筑之間的聯系形成了圖形,而街道只是連接建筑的背景。
在平遙古城的街巷中,可以把街道看成圖形,周圍建筑看成背景的構成方式。平遙古城街巷大多一棵樹都不植,因街巷兩旁的建筑物是磚石結構,街巷的地面以鋪裝面作為地面。內部外部基本一樣。這樣,平遙古城的街巷與周圍建筑形成關系,街巷能充分以構成格式塔心理學所說圖形為其要素。
從高大宏偉的平遙古城城門到相對大空間的熱鬧街巷再到分支開的每一條寧靜,相對狹小具有防御作用的小街巷,從小街巷再穿過具有防御作用的門洞進入到居民院內,這一系列序列的轉化都有通過環境心理學可研究的地方。
第一要素是城門。城墻原是在戰爭中用來防守的墻垣,城門卻是防線中的弱點,所以城門的建造是高大雄偉的,從氣勢上是要壓倒外來入侵者,同時還是堅固的,給在城內的人們有心理安全感,使他們可在城內安居樂業。
第二要素則是街道和小巷。街道受建筑形狀影響,有些寬,有些窄,有些則自由彎曲,有的適當交叉。平遙古城建筑圍墻上的門窗等開口,使得住宅內外溝通,生活中的熱鬧氣氛洋溢到了街上。在長長的街巷當中,人們有的站著交談,有的散步,有的坐在椅子上乘涼,這樣賦予內外空間流動性,給街道的活力方面增加動力。而對于小街道,就像街巷有街巷存在的意義,同樣小街巷也有著它不可估量的魅力。在建筑學中,人們對小空間的有效利用,就是對小空間的功能定位,比如住宅的安靜需求,商業的物流需求,行政的交通需求。當城市處于龐大雜亂時,小型空間就顯得重要。所謂“小”并不意味著空間狹窄,正因其小,才能積極實現它的價值,因空間過大而未能實現的豐富內容,卻可從“小空間”中實現。平遙古城的小街巷就好比是“小空間”,首先意味著它是個人的、安靜的、有詩意的、有人情味的。與平遙古城的街巷的熱鬧、喧鬧等現狀形成強烈對比。平遙古城內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白天“大空間”的街巷活動中解放出來以后,便回到在夜間沉寂的“小空間”里,或享受天倫之樂,或在書齋思索。同時,小街巷營造出的宅間深巷氛圍也起到了防御的作用。
第三要素是宅門。相對平遙古城的門面——城門,居民宅門就小的多了,它只是代表了一戶人家的門面。居民入口處象征性地表明了對外的防衛,用砌磚和門坎等圍合起來,對內部也給居民一定的安全感。墻上窗子的位置正注視著街道的入口,起到了自然監視的作用。
第四要素是院落。古城中的民居住宅,以木結構的北方四合院為主。四合院是北方漢族人民的傳統建筑,它根據住宅的使用功能分為了幾進院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較大的家族通常大興房屋,二進和三進院落常見,更大的院落群也較多,院落之間多以垂花門相分隔,裝飾華麗。
平遙古城街巷是當地居民在漫長的歷史中建造起來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條件和傳統文化有關。不管哪種街道可能都會有利有弊,但作為街道來說,首要的是滿足其交通職能,而后或是由于美觀,或是人情味,會形成充滿商業和古典的文化長廊。雖然古城仍然保持著其旺盛的活力,但是在今天的建造理念中,已經不允許在有限的土地上如此大規模的建造低層房屋。結合古城的綜合元素,對平遙古城街巷的理想狀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從而創造出更為愉快舒適的居住環境和魅力的街道是當務之急。但這并不是尋求大規模的“鋼筋混凝土”式的現代街巷,而是希望盡可能在理解平遙古城傳統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對城市綜合體進行集成建造,把大院的構思,庫、店、宅的概念,街道交通平面與立體的合理交叉等優良且給人思考的部分保留下來,創造出更多優秀的設計并付諸實施。
參考文獻:
[1]木山.山西平遙古城[J].城鄉建設,2007(4):7,79-81.
[2]初夏.平遙古城世界的文化遺產[J].中華民居(上旬版),2014(4):107-110.
On analysis of streets in ancient Pingyao city from environment psychology
Liu Zhiguo
(High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Ltd,Shanxi Investment Group,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walls of Pingyao city,analyzes the streets status of the city from the visual,perceptive,Gestalt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and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approaches of the old streets,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design of modern streets.
Key words:Pingyao city,street,visual,psychology orientation
作者簡介:劉治國(1977-),男,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10-22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1-0019-02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